调剂生,属于没有报考某校或某专业,却最终被“调剂”了过去,是“妥协”与“被动”的结果。
“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一直都是高校大学生造成心理困惑的首因,调剂生的困惑更为突出,绘制你的“升级打怪”地图,可以分步列式,层层推进,用四年的时间去探索和调整。回过头来看,最初的选择也许并不会锁定你发展的前景。
如今,各地高校新生已投入到专业学习生活中,而对于部分“调剂生”来说,他们的困惑才刚刚开始。
调剂生,属于没有报考某校或某专业,却最终被“调剂”了过去。由于名额有限,报考人数太多,又因为你填了“服从调剂”,所以就收获了这个“妥协”与“被动”的结果。调剂存在专业调剂和学校调剂两种情况。
近日,本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9.0%的受访者大学时想过转专业,在已转专业成功的人士中,60.2%的受访者是感觉本专业发展前景不好才转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选择专业,62.0%的受访者建议积极引导学生对各个专业有正确认识。
志愿选择困惑一直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方面。一位心理老师说,大部分调剂生只能被动接受调剂的事实。以至于出现学习兴趣低下、逃课、厌学,严重者甚至影响人际交往。
一位高校招生办的工作人员谈道,如今调剂生群体已越来越被关注。今年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几乎做到了专业“零调剂”,而华南理工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可以让考生选择一两个“最不想去的专业”,而随着学习的深入,考生也可通过转专业、修双学位等方式改变自己的专业了。
一个不属于她的世界 改变又有什么关系呢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周若然,正蒙着被子难过。学校被调剂、专业被调剂,两样都占了。在人生一个搏击的重要路口,很少失败的她开始告急。说来好笑,现在回忆起来,她已不记得高考第一志愿填了什么。
起初,她对通知书上的英语专业还是有点期待的。近代史上很多大师,如钱钟书、杨绛、季羡林、冰心等都出身西语系。当时的她,完全曲解了英专,幻想着每门课会有厚厚的英文原著小说做课本,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研读文学作品。但英专恰恰相反,培养的是掌握外语技能的综合型人才。
课程情况和自己的预设全然不同,她对自己的学科厌烦起来,每当老师和同学投入地上课的时候,却是她最痛苦的时候。
她开始频繁逃课,琢磨着自己到底想学什么,换一个专业怎么样?如果换不成又怎么办呢?
机会终于来了,她可以转专业了!若然去听了所有院系的课,经过深思熟虑后,填了中文。现在记忆犹新的是,一个面试老师问她,为什么第二志愿填新闻系?她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不太清楚新闻是做什么的,只想着如果学不了中文,学新闻也行,只要能进文传院就行!”引得老师们一阵大笑。
结果当然是她被中文系高分录取。但后来她得到一个机会,做了报社的实习生,热爱且更加尊敬新闻人了。
回过头来再想这件事,她现在觉得,如果当初自己坚持了下来,英语专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她不后悔选了中文,这件事让她如此热爱,读书、写作渐渐成了一种习惯,几天不做就好像少了点什么。
调剂是一个寻找自我的旅程,她耗尽所有力气,发掘了一个新的自我。“当我们在自身思想的幽谷中发现一片虚空,从而在天地万物中呼唤、寻求与身内之物的通感对应之时,这就是爱。”
难以置信 我会爱上自己的专业
小卢成长于广西农村,本科一批考上大学的她是村里人的骄傲。到武汉上大学时,却不幸查出肺部疾病,要立刻住院手术。她心中还有很多事情未了:家庭经济一直透支,自己的专业是小语种,不喜欢,打算调剂。
出院之后,她开始了期待已久的大学生活。因为多次缺课,她的成绩总是差强人意。和室友、同学也不熟。“那是一段艰难的日子,好像什么都做不好,极度自卑。”每天晚上躺在宿舍的床上,都陷入极度的迷茫和无奈中。她恨透了调剂,觉得上帝对她不公平。她自问难道就这样一直下去,做一辈子自己不爱的事情?
后来,小卢有一个转专业的考试机会,但她成绩排名不高,最终放弃。她内心深处也害怕进入到全新的环境中,害怕转专业只不过是从一个围城到另一个围城。
转眼到大二了,本专业开了很多选修课。一门口译课的老师,在课上为大家介绍了几个知名翻译的事迹。她也读过冰心翻译的泰戈尔诗集《吉檀迦利》,十分有感触。“也许就是那时候积累的崇拜优秀人物的情感,让我对自己的专业重新燃起希望,对专业的情感是至关重要的。”
不久,有一个考研的同学拜托她帮忙分析语法,她欣然答应。觉得这是手到擒来的事,然而,这件事可看似简单,实则很难。她第一次发现自己小看了专业。自此,图书馆就成了她常去的地方。她觉得正在不断发现另一个自我,体内某种东西正在觉醒。
小卢现在对自己的专业一点不讨厌,坦然地面对调剂时,她发现小语种专业在就业时更显现出独特的优势。渐变的学习态度和点滴积累,让她爱上了自己的专业。“这真是没想到的收获。只要撑过那段艰难的日子,过后你会感谢它。”
专业也许戏弄了你 但你终会走上想要的路
怀着一颗拧巴的心,阿言启程去了自己的大学。
看到通知书的那一刻,她的第一反应是要爆炸了。她被一所国内名校录取,却被调剂到了图书馆学系。图书馆在她的印象中就是借书还书,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她甚至没有劝自己喜欢上这个专业的想法,拧着一股劲儿,一定要考研考到别的专业。
但是作为一门学科,她完全有自信学好。通过了解,图书馆学是学习图书采访、编目分析、数据分析、图书馆流程等。而且自己所在的高校,这个专业在全国首屈一指。即便是全国最好的专业,也不是自己感兴趣的。阿言打心眼里觉得,有些兴趣是无法培养的。
她一边学“图书馆”,一边修双学位。90年代末大学成功修完双学位的人少之又少,阿言就是其中一员。大三时她去南方一家图书馆实习,馆长了解到她志不在此,就让她做“非图书馆工作”,作为馆长助理,负责文化娱乐活动。
但即便如此,阿言也不想干。收到研究生通知的那一刻,她就收拾行李立刻走人了。现在阿言回想,馆长助理也挺好,只是她现在的工作更具创造性。
“同时读两个学位肯定很辛苦,但回想起来,并没有那么难以接受,你的兴趣就在那里,想走的就是那条路,就会拧着一股劲走到头。你的专业跟你开了一个玩笑,甚至戏弄了你,但你也会通过各种机缘巧合,走上自己最终想走的路。”阿言如是说。
如今的年代,大学生还是会被“调剂”,但我们不会像父辈一样,被分配到哪里,就永远被动无助地沿着这条道走下去。更不会像他们一样,苦口婆心规劝子女“有学上就不错了”。我们可以进行多种选择:抓住转专业的机会;考研改变命运;尝试深入了解本专业,也许会爱上它?实际上,很多人真正步入职场后,还有无数改变专业,进入自己兴趣领域的机会。而这其中,把握主动,注重积累,用理性的态度去考量是至关重要的。
(文中学生人物皆为化名)
韦祎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9月27日 08 版)
调剂生:绘制你的“升级打怪”地图
仲理峰,中国人民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商学院副教授,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在他的讲解中,记者仿佛看到了一幅调剂生“升级打怪”地图。
好,游戏开始。
很不幸,游戏的开局并不顺利,你被调剂了。有的学生是被换了专业,有的是被换了学校,还有的甚至被换了地区,从一线城市到了中小城市。换了之后,你通常是不情愿、不开心。但为了上学,你接受了调剂,开始大学生涯。
在一所并非自己所愿的大学,或者学一个并非自己所愿的专业,怎么办?先调整心态吧,不妨暂且安慰自己“毕竟有学上,是不是比落榜幸福”?稳定情绪后,有两条路可以走。
第一条路是慢慢培养兴趣。仲理峰说:“最初选择专业(学校)时,你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来自家长、老师、社会……可能你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而且填报志愿时对这个专业和学校也不一定了解。入学后,随着对专业、师生、校园生活的接触增多,说不定就发现自己慢慢喜欢上了。”这条路如果走通了,皆大欢喜。
然而,就像爱情不能勉强,有的人的兴趣也是从一而终。第一条路如果走进了死胡同,第二条路就是,换专业——但这是一座独木桥。仲理峰介绍,很多大学一般在大二会给学生一个换专业的机会,但名额太少。
“国外很多大学到大二才分专业,学生在刚入学时不分专业,只分文理学院。大一是学生适应、了解和打基础的过程。”仲理峰说,“我建议中国的大学分专业也可以晚一些,或者专业分得宽一些。学生对学校有一个了解和适应过程之后,选择才会更理性,这也是学校对学生负责。”
如果你在本科阶段没有换成专业,不要气馁,在硕士、博士阶段至少还有两次换专业和学校的机会。如果打定了在考研时换专业的主意,调剂生的本科阶段该怎么度过?
仲理峰说,大学课程一般有院选课和校选课,前者一般是专业课,后者则不受专业限制,可以选择任何院系你想上的课程。这时——敲黑板——一直郁郁不得志的调剂生们注意了:你可以在本科阶段多选一些符合兴趣的校选课程,知识基础就可以完全按照你的初心去奠定,这也是你将来发展的基础。
“本科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虽然专业有差别,但也有共性的一面。”仲理峰见过很多硕士研究生,考研时跨专业的不在少数,这意味着他们在本科就打好了基础。
如果你不走以上路径,在一个不喜欢的专业毕业后,没有继续考研,直接就业,这时,意外出现了。你会发现,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毕业生越来越多。
“现在专业不对口非常普遍,即便专业对口,将来在职业发展中也可能发生改变。”仲理峰说,“本科并不是一个最终状态,从本科到研究生到工作,都只是一个调整的过程,调剂和调整,其实是一个意思。而对调剂生来说,反而因为调剂和兴趣的双重驱使,拥有了更宽泛的知识基础,往哪儿发展都不愁。”
当然,在游戏的最初,别忘了你还有另一种选择——不接受调剂。仲理峰见过一个学生上了一年大学后,确实不适应,坚持退学再考。“这样做的成本虽然比较高,但他后来选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发展的速度也会更快一些。这也是一种选择。”
总之,这一局,调剂生胜。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9月27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