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上海新高考改革首年各方功利对待

2017年08月02日 10:17 新浪综合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浙江2017年高考生张添朗,度过了一个“史上最轻松的高三”。

  他选的物理、化学、历史三门考试被分摊至两年内逐门攻克,在高三最后两个月,他只剩下语数外三门功课需要复习。

  由于选考科目横跨文理,在即将到来的志愿填报中,一直以“理科生”自居的他也可以填报许多文科专业。

  与张添朗类似,今年6月,浙江和上海新高考制度改革后的第一批高中生即将毕业,他们经历了“3+3”自由选择加试学科、一门科目多考、按等级赋分等新制度。

  高考结束后的几周里,他们按新的“院校专业组”来填报志愿,而非像过去那样按大学来填报。

  首先在浙沪实验的新高考改革,按2014年9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它力图去除“唯分数论”,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避开“软肋”,并打破以往文理科割裂的局面。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3+3”科目改革:浙江省是3(语、数、外)+7选3(物、化、生、政、史、地、技术),上海是3(语、数、外)+6选3(物、化、生、政、史、地)。

  以“3+3”科目改革为核心的新高考改革,给学生带来了四个历史性的转变

  其一,扩大了学生科目选择权

  上海“6选3”模式下,学生一共有20种科目组合可以选择;浙江“7选3”模式下,可选择的科目组合更是多达35种。

  相比从前“语数外+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二选一模式,新高考给予了学生更多的科目选择权,鼓励了学生按照学科兴趣来选择科目。

  其二,扩大了学生考试选择权

  根据新高考改革方案,上海考生外语科目可以考两次,选择最好一次计入高考成绩;

  浙江省更进一步,除了外语,“7选3”中的3门选考科目也可以考两次,选择更高的分数计入高考成绩。因此学生的考试选择权扩大了。

  其三,扩大了学生学校选择权

  今年,浙江省取消了所有录取批次,所有学生可以同时填报本科和高职志愿(在浙江今年高考录取中出现的学生志愿填报失误的“乌龙”事件与此有密切关系,当然,这不是取消批次改革的问题,而是说改革还存在其他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上海在2016年时,就取消了一本、二本录取批次的区别。

  取消录取批次,非常重要的价值是可以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学生可以不再按照批次、按照“身份”来选择学校,而要关注学校本身的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

  其四,扩大学生专业选择权

  实行新高考改革之后,浙江和上海两地的高考志愿填报、录取发生了改变:

  上海:实行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录取。学生可以填报24个院校专业组,每个专业组可以填报4个专业,总共可以填96个专业;

  浙江:实行分三段填报志愿。每一段所在学生可以填报80个专业平行志愿。

  总体看来,第一轮高考实验较为平稳收官。不论是浙江的分段专业平行志愿录取,还是上海的院校专业组志愿录取,最终投档、录取结果,都基本符合考生的期待。但学生选择权的放大,和组织考试复杂程度的提高,也导致一些“机会主义”行为随之而来。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学校、学生、家长和高校的功利态度上。

  部分学校以功利的态度对待新高考

  浙江省有4门科目考生可以考两次,高二就有两次选考机会,结果导致有部分高中在高一时,同时进行8门选考科目的学习。

  这样做的意图很明白,就是争取让学生高二完成3门选考考试,之后就只学语数外。

  上海比浙江的情况好一点,因为上海每门选考科目只有一次考试机会,且高二只安排了生物和地理两门科目的选考,其他科目的选考则安排在高三下学期。

  但就是如此,包括上海有的著名高中,也明确告诉学生,必须在高二把这两门干掉,或者高二至少考掉一门,否则高三要3+3,很难和其他3+1的学生比拼。

  这就让家长很苦恼,因为学校要求必须选两门,否则今后出了问题学校是不管的。

  外语科目有两次考试,按理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其中一次。

  但从实践情况看,上海参加秋季高考的学生,至少95%以上两次考试都参加。第一次100%都参加,第二次,只有极个别没有参加(有一所高中,高三毕业生400名,只有4人没参加,而且这4人准备出国留学,要学习德语)。

  一方面是学生觉得多考一次,说不定可以考出更高的分数,另一方面则是学校告诉学生,第二次除非特殊原因,必须参加。

  此外,新高考虽然6选3有20种组合,7选3有35种组合,但调研显示,大多数学校能够提供7到8个组合给学生选择已经非常不错了。

  学校认为,如果要给学生提供这么多的科目组合选择,意味着必须开设更多的课程,也就需要更多的师资。

  最重要的是,不管怎样选,学校必须关注学生最终的高考成绩。如果最后高考成绩不理想,就算给出20多种课程选择,最终也是家长不满意、学生不满意、学校不满意。

  综合各种情况,有的学校就采取“套餐制”,结合学校师资情况,给学生设置几个科目组合套餐,供学生选择。

  不可否认,套餐制相对于以前也有进步,但距离实现学生充分的科目选择,还有很大的距离。

  学生和家长也以功利态度来对待

  新高考改革设计,没有打破一个基本框架,就是按照3+3的总分进行排序、录取。

  所以学生在选择科目的时候,首要关注的还是哪一个科目组合会得到高分。不管3+(6选3),还是3+(7选3),很多学生在选择的时候,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包括学科兴趣、未来的大学兴趣和专业兴趣)。

  侯乐,是浙南一所名校的教师。他说,往年他们以理科见长,但在今年高考中的发挥并不理想,原因是选考物理的学生迅速“缩水”。

  “有一些学校觉得学生考物理毫无竞争优势,于是劝学生放弃,有的物理老师无课可教,有的干脆‘转行’去教通用技术。”侯乐无奈地说。

  一名上海重点高中的物理教师也介绍,在今年高考中,选考物理的学生是六门科目中最少的。按照这一趋势,物理将陷入一个“死循环”:科目难,选择人少,原始分高,但排名未必高,加剧了这门课获得高分的难度,这将导致更多学生退出竞争,最后或许最好的学生也不敢选考物理。

  物理的“大科”地位淡化,伴随着地理、生物等原本相对“边缘”科目的上升。

  在上海,由于地理是唯一可以在高二考试的科目,且难度相对较小,选考地理的人数井喷。官方数据显示,有3.4万学生参与了2016年5月的地理等级性考试,而上海参加高考的学生为5万名左右。

  “高考选科的结果并不全是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而是出于争夺优质资源的目的。”浙江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教育学院教授吴华说。

  今年浙江省高考志愿填报出现误报的“乌龙”,有考646分的学生填报了作为独立学院的同济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浙江学院,也同样折射了当前新高考选课模式存在的问题。

  报错志愿,除了浙江省高考志愿填报系统把独立学院招生计划和母体学校招生计划混在一起,对独立学院的标识、提醒不够外,出现这种情况也与学生在高一选科时,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和长远的升学规划,是有关系的。

  因为高一选科,就应该基本确定大学、专业目标,要了解学校,了解专业。

  在填志愿的时候,连同济大学和同济大学浙江学院都分不清楚,意味着他们在高中选科时,没有考虑这个问题,还是以能考出多高的分数来选科,而非结合自己的兴趣选科。

  高校功利对待新高考

  新高考制度下,高校也面临两难选择:是减少选考科目限制、获得更大的招生空间,还是增加选考科目的要求,使学生在高中时就储备一定的学科基础,以利于大学阶段的教学和研究。

  为了避免招生“荒”,很多高校粗糙地采用放宽科目限制的办法。

  在浙江省各院校2017年招生专业与选考科目设置方案所有2.37万余个招生专业里,选考科目不限的专业占54%,最严厉的、限考一门选考科目的专业仅占5%。

  虽然要求学生在三门科目中选考一门的专业占33%,但这对学生来说选择余地依然很大。

  举个例子,比如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的经济学类就要求学生选考物理、政治或化学中的一门,浙江学生共有35种科目组合,其中仅有4种不能报考该专业。上海的“6选3”共包含20种科目组合,仅有1种不符合这一要求。

  因此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三选一”的限制几乎形同虚设。

  就完善高考改革的几点建议

  第一,教育部门需要根据3+3科目组合在高中推进遇到的问题,提高高中办学标准。包括师资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校舍建设标准。

  根据新高考的选课走班要求,全国范围内的高中生师比要确定为10为宜。各地可以结合现实情况,明确适应新高考改革的生师比,按照这一比例加强高中学校师资建设和课程建设。

  目前,全国高中的平均生师比为14.95,北京为9,上海为9.45,浙江为12.92。如果按生师比10计算,推进新高考要增加50%高中教师,这是巨大的挑战。

  上海和浙江在推进新高考改革时,都觉师资紧张,那有的生师比达17的省市,师资缺口将特别大。

  第二,在不改革高考按总分录取模式的制度框架下,实行多次考试的意义并不大。因为多次考试,服务的仍只是一次集中录取(这与国外多次考试、多次录取不同)。

  因此,建议浙江和其他将开始改革试点的省份,将选考科目的考试设定为一次,且安排在高三时进行。

  多次考试从实践看,只是看上去很美,实践效果并不理想。不但增加政府部门的组考成本,还增加学生的考试负担,拉长高考战线。

  比如今年浙江高考,有记者在现场问学生、家长,今年高考轻松不轻松,学生和家长都说很轻松。因为这样的高考已经参加过多次了,从高二就参加了。然而这是真正的轻松吗?

  第三,谨慎推行专业平行志愿录取改革。

  实行专业平行志愿录取,需要学生有非常明确的专业兴趣,对大学和专业都十分了解,同时大学各专业有自己的办学特色。

  从当前情况下,这些条件并不成熟,相对来说,上海的院校专业组志愿,既满足3+3科目组合的需要,又能考虑到学校的专业特色,更适合在推进新高考改革时推广。

  第四,要对大学专业的选科要求进行规范,组织大学开展专题研讨会。

  大学专业的选科要求,将影响中学的选科。因此,扭转中学生的功利选科要从大学专业的选科要求着手。

  目前的选科要求,会误导部分考生投机选择。一种方法是,明确规定大学的专业可提出三种选科要求,偏理科专业要求物理科目,偏文科专业要求历史科目,再就是科目不限。

  另一种办法是,从目前大学最多提出三个选科要求,考生只要满足其中一科即可(比如大学提出物理、化学、生物科目要求,只要选有其中一科即可填报),调整为大学每个专业提出三个科目要求,考生要满足其中两门才能报考。

  究竟怎样规范选科要求,要体现大学的自主性。这需要深入听取大学、中学的意见,不能把高中和大学割裂开来。

  第五,高考改革必须坚持推进招考分离。

  只集中进行科目改革,将无法根本扭转应试倾向和功利选择。

  只要还实行集中录取制度,用单一标准来评价学生,高考改革不管怎么进行科目调整,改来改去,都可能原地打转。

  相比恢复高考制度的1977年,我国的教育形势与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因此,高考改革需要突破传统录取的架构,作出更大的改革探索。

  在浙江和上海的高考改革中,上海的春季高考是真正具有招考分离意义的改革。考生先参加统一测试,再参加学校的面试,一名考生可以申请两所大学,拿到两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目前上海所有地方本科院校都参加这一考试、招生。

  但遗憾的是名额还有限,在2000名左右,如果上海本科院校50%以上的录取名额,甚至更高比例的名额都通过招考分离形式的春考录取,其他外地院校也逐渐参加,那么,招考分离的改革就可以扩大。

  对目前实行的自主招生和“三位一体”的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也应该以“招考分离”为原则,深化改革。

  具体而言,可将其逐渐与统一填报志愿、录取脱钩,改革为在高考成绩公布后,实行自主招生和“三位一体”综合素质评价录取的高校,自主提出申请成绩方面的要求,达到要求的同学可自主申请若干所大学。

  然后由大学独立对学生进行评价,根据申请学生的统一高考成绩、学科特长(竞赛获奖)、中学学业表现、中学综合素质和大学面试考察成绩进行录取。

  只有大学实行自主招生,独立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而不是把学生纳入一个分数标准体系排序、投档、录取,才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学科,发展个性和兴趣。

  (来源:中国网教育频道   作者:王诗悦)

  (参考文献:新校长传媒《浙沪新高考改革试点,试出了哪些问题?》财经杂志《文理不分科,一考改多考,浙沪新高考实验打破“唯分数论”了吗?》)

高考微信号

高考志愿通(收录2595所大学、506个专业分数线信息、提供29省专家服务)

三步报志愿

1
专业定位
适合专业测评
47003人已测试
2
海选学校
录取可能性报告
100058人已测试

分数线查询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2015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理科

  • 文科
  • 理科

找专家报志愿

一对一服务
咨询电话:
01058983379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高清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