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捷径”功夫在平时
湖北襄阳五中冯长春老师介绍,作为湖北省知名的重点中学,该校每年有15人左右能拿到清华北大自主招生加分,其他的重点大学更多,“这些人从高一就开始为自招做准备。”
该校从高一就组织对高考自招感兴趣的学生进行指导,请大学里相关专业的教授来学校授课;组织学生去大学里培训实验和理论;平时每周开展两次“自招学习角”活动,学生一起探讨感兴趣方面的知识和学习体会,包括天文、机器人、工科、核物理、化工、生物工程等。
在他的观察中,近年来通过自主招生的考生很多家庭也是从小注重孩子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其动手能力、阅读习惯、不服输的性格、合作伙伴关系等。
从他的经验来看,知识面广、功利色彩不强、对某一学科有强烈兴趣爱好的学生更易通过自招考试。“不一定总分高的孩子通过率就高,学校培训也基本不以加分为目的,主要是培训学生多方面兴趣爱好,通过自招一般都是水到渠成”。
这些观点和做法与许多顺利通过自主招生的考生经历相吻合。
武汉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的吴冬晴是通过自主招生进入理想大学的受益者之一。高中时,她曾在课外阅读《苏菲的世界》《存在与时间》等哲学入门书籍。“《半月谈》我每期都看,也会有意识地运用里面超出现有知识水平的词语来分析一些时政问题,这种思维训练对自己的成长很有帮助,在自招笔试面试环节也直接受益”。
在她看来,专门针对自招临时搜集材料或进行突击式补习的行为已经偏离了自招制度的初衷,考生报名之前应该思考,“是否通过积累而拥有学科底蕴?自己的综合素养是否适合该学科?”
湖北省丹江口市杜先生的女儿杜迎霜在2014年自主招生中以文化课湖北省第一名的成绩,获得清华大学30分的降分优惠。他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坦言,女儿并没有报班特意进行培训,正常填表,正常报名,“功夫在平时”。
针对一些市场乱象,华中某重点高校招生办从事10多年招生工作的陈老师劝诫考生,论文切忌他人代笔。“只要是发表过文章或者专利的,首先请你到一个房间里来,专家就和你谈作品,基本上几句话就问出来了”。
他坦言,高校希望招收真正在某一学科有特长的学生,“自招不是为了解决上学这个问题,而是为了解决那些真正热爱但上不了学的学生的问题。”
在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刘永存博士看来,自主招生政策能让一部分有特长的人脱颖而出,不被高考淹没,为很多在某一领域拔尖的人才开辟一条更宽阔的道路。
刘永存认为,家长应当理性地看待自主招生,合理地评估自己的子女有没有参与自主招生的潜能。考生自身如果没有硬实力,即使家长在前期准备材料时使尽浑身解数,考生最终也很难通过自主招生。“会在笔试和面试环节被淘汰,成为最终通过的数十甚至上百比一中的分母”。
他同时建议,高校应增加自主招生过程的公开性、透明度。比如,高校公示入选名单时,在官方网站上详细地公示每一个入选者的荣誉成就、事迹材料。这在某种意义上也会保护高校的声誉。“家长即使弄了很多假材料,最后不能达到自主招生加分的目的,那不良市场慢慢地也就萎缩了”。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高考官方微信公众号高考家长圈(Id:sinagkjzq)。获取往届优秀家长经验、志愿填报技巧、考生心理辅导方法、考前营养搭配等诸多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