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布局调整
上外贸与商学院的合并不是上海高教界的个例,合并重组一直是近几年上海高校布局调整的主旋律。2015年,上海市提出,在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合并组建、新设增设、调整撤并等多种形式,不断优化该市高校布局结构。
“北京、上海高等教育资源充沛。建国初,两地的重点大学数量约占全国50%,经历多次调整,双一流占比仍接近35%,因此选择合并重组的方式调整高校布局结构。”中国农业大学人事处杨家福老师向记者表示。
在整合高等教育资源、优化布局总体思路的指导下,2016年,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和上海金融学院这两所地方财经院校率先完成合并重组,成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实际上,1949年后的上海高校曾有过两次大规模的合并。1952年,上海高等教育界在行政力量的主导下进行院系调整,为了培养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对同类专业进行合并、重组和调整,实现院校的专业化发展。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教育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高校布局方针下,上海又一次通过合并的形式,改变过去“条块分割”的办学格局和过于狭窄的人才培养模式。
双一流高校建设的战略背景下,新一轮合并重组被上海市政府重新提上日程。熊丙奇认为,上海市政府之所以推动高校合并,主要是为了通过合并重组,避免高校同类学科及专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强化学科优势。“当前国家提出双一流高校建设战略,各地都重视学科建设,因此出现了院校合并与整合这一选择。”
高校希望借助合并的阶梯迈上发展的新平台,但实际效果有时并不尽如人意。“过去我国高校间合并失败的案例有许多,由于高校合并由行政主导,并且一些学校在合并时主要考虑学校的规模和体量,而非合并后的学校办学质量与特色,一些高校在合并后产生内耗,还有的高校貌合神离。”熊丙奇说。
熊丙奇认为,不论是出于何种目的合并,合并应是两校自主的行为,而非政府行政决策的结果。“地方政府和高校需要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制订科学的合并方案,不能为合并而合并,这样才能发挥合并的积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