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写作学会专家谈高考作文:有望出现思辨好文

江苏写作学会专家谈高考作文:有望出现思辨好文
2018年06月09日 14:02 扬子晚报网

  原标题:江苏写作学会专家谈高考作文:空灵又实在 有望出现思辨好文

  生活中处处有语言,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2018江苏高考作文题火热出炉后,“语言”立刻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这则看似下手容易的考题,怎样才能写出新意?昨天,扬子晚报高考品牌栏目“江苏省写作学会高考作文专题研讨会”举行,9位省内语文重量级专家畅谈观点,并延伸拓展到对作文教学的深度思考。专家们普遍表示,考题导向良好,空间广阔,学生有望写出具有哲学思辨深意的好文章。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甜子/文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刘莉/摄

  审题空间

  切入点很多,可以任意选择

凌焕新(省写作学会名誉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凌焕新(省写作学会名誉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凌焕新(省写作学会名誉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教授)

  我感觉,江苏今年的语文作文,是在我们江苏命题稳健、厚实、有新意的基础上,出了一个有特色的题目,

  这个题目多点切入,材料三句话中的第二句,“不同语言打开不同世界”,不同语言中间的内涵非常之丰富,切入点多得很,从民族语言来讲,有汉语、英语、日语等不同语言。还有刚才讲的,有的扩大一点就变成我们的普通语言和其他语言,比如雕塑、艺术,所以切入点很多,可以自由选择,有它的广泛性和自由性,自由度很高。第三句话,“语言丰富生活……语言传递文明”,我感觉这个语言和前面语言又不同了,不是泛语言了,语言传递文明不是自然界一般东西。这三句话都可以单独命题,单独来说。所以这个题目切入点很多,可以任意选择,只要不离开语言就行。

  人人有话说,但不能泛泛而谈

  喻旭初(金陵中学特级教师)

  2017年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表示,语文是一门学习并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是学语文的本质特色,体现了课标精神。所以,我认为今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很有“语文味”。然而,语言天天见天天用,越是熟悉的东西还越是不大好写,要写好确实很不容易,人人有话说,很可能大家泛泛而谈,深入不下去。

  其实,题目第二段的语言表述还可以进一步改进。前面这句话“不同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第一句话跟后面的音乐雕塑程序基因什么关系?“莫不如此”,这个“此”指的是什么?不够明确。这句话不如去掉,甚至“以语言为题写一篇文章”也可以。

  行文思考

  下笔容易,架构不易

  许祖云(南师附中特级教师)

  今年江苏作文题很“本色”。从科研方面来说,这个题目有缺陷,但是作为考试题目,考生必须要有一个整篇语言文字的表述。考生绝不会研究语言的概念是什么,它和语文什么关系等等,所以从命题来看比较平实,考生容易找角度。

  但我对今年是否有大量好作文出现持观望态度,这个题目下笔容易,架构不易,为什么呢?“语言”学生既熟悉,但又不是很了解,天天都有语言,前面讲的“花语”、“鸟语”是泛泛而言的,后面又深化下去,程序基因,又是什么语言?本身语言就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是游离的、晃动的,不在一个准确的科学概念上,这个问题值得出题者进一步研究。

  不妨注意题目的思辨性和哲理性

  王继志(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教授、博导)

  就像每天要吃饭一样,每天都要说话。今年的题目既空灵又实在,有很强的思辨性和哲理性。

  从命题者对语言本质的理解上,个人认为他们仍然没有摆脱“语言工具说”的影响。过去有个经典定义,语言是传情达意,是交际的工具。实际上,“语言工具说”是有缺点的,不符合语言哲学原则的。比方说,“语言丰富生活,语言传承文明,”一个“丰富”,一个“传承”,好像语言还是一个工具啊。好在其中还有一句话,这句话很重要,就是我刚才说的“语言演绎生命或者诠释生命”,这个表达我认为就跟哲学的意义有些接近了,意味着命题者已经认识到语言是人的一种生命行为,人的生命存在,给富有哲学思维的考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演说空间。弄不好有考生会联系到海德格尔说的“语言是存在之家”。

  期待对“语言结构美”的讨论

  胡小林(《现代写作》高中版执行主编,十三中教授级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这个题目,学生一方面可能会写一些大话甚至是空话,但我相信肯定有学生去写心里话。“语言”其实有一个关注点,那就是语言自身的结构和带来自身语言结构美的讨论,这一点一定会有学生在文章里体现。而且,如果有学生针对这些深入做研究,并且经过老师的指导,一定能够出好东西。

  另外,我还认为,阅卷评分标准能够符合考生的实际,这就是公平的。题目能引导下一届师生追求深入学习的思考与探究,就是好结果。

  教学思考

  题目客观体现了狭义的读写结合关系

  孙芳铭(《现代写作》主编,南京一中特级教师)

  今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因为这个题目直接启示,你只有熟悉生活,才能认识到不同世界有不同的语言,才能进而体会到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

  作为中学老师,我还认为,题目客观的体现了狭义的读写结合关系。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大自然的语言,有《口技》,有《琵琶行》,物候现象、艺术想象都有体现。我这样说,并不是希望高考作文命题一定要考虑课本的某种联系,而是觉得“考”与“学”之间,总该建立某种联系。如果所考与所学一点关系都没有,那么语文课本就可以抛弃。我觉得,命题要考虑学与教之间的某种联系,考与教之间的某种联系。

  预计今年会有一些好文章出现

  高朝俊(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我认为今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是一个好题目。考生对这种题型很熟悉,包括表达的结构,三句话三层意思,不少地方的模拟试卷都有过类似的题目出现。

  第二,这个题目适合不同层次考生写,深者可以得其深,浅者可以得其浅,这也是好题的标志。考生会化大为小、“大题小作”也可以写出好文章。作文能力并没有那么强的考生,也能有话说,材料里三句提示语,逮住其中任何一句都能做文章。

  另外,题目可写的内容很多,不同语言打开不同世界,这个提示很成功。我从微信上看到有人写“棋语”,还有“花语”、“诗语”,居然还有考生写“酒语”,不同的酒有不同语言,我觉得好得不得了。我预计今年会有一些好文章的,我觉得这个题目好。

  阅卷考验

  题目对阅卷老师也是个考验

  张建勤(省写作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教授)

  我觉得今年的题目对阅卷老师也是个考验。题目的角度太多,可以写的内容很丰富,给阅卷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阅卷现场需要文体转换,上一篇他看到的是记叙文,后一篇是议论文,再一篇叙事散文,阅卷人脑子里要不断转换,作为议论文应该用什么标准评判,作为叙事散文应该用什么标准评判,这个题目太考阅卷人的能力了。

  其实,不管是什么话题,一个有比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考生,是不在乎你出什么样题目的。有些题目,大学教授博导可能还真写不过中学生,因为中学生经过训练。所以不用担心作文题目是否能区分高下,好的学生一定能写出好文章。

  既然谈到语言,如果让我来写,怎么写出新意跟别人不一样?我可能会写“沉默”,因为有一句话“沉默是最有力量的语言”。

  阅卷时评判高下有一定的难度

  沈国芳(省写作学会秘书长,南师大文学院教授)

  我认为这个题目是容易上手的题目,写篇800字作文不难。但不容易写好,阅卷时评判高下有一定的难度。

  “语言”是整个题目的“核心”,但命题给出的“语言”定义显得宽泛,从命题看,似乎万事万物都归结于“语言”,把本体和喻体混淆一起。对语言的一般释义: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个定义显然是准确的。但这个题目中,“语言”显然已经不仅仅指作为人类交流工具。包含着大自然的语言,“花解语,鸟自鸣”,又扩展为 “音乐、雕塑”和“程序、基因”的语言。音乐、雕塑是作品,程序一般指的是一个指令序列。“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概念无限扩展,就不成为定义了。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