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希贤教授乘坐潜水器下潜到抚仙湖底进行科考 供图/滇池晨报
一片已在云南省抚仙湖底沉睡了两千年左右的古建筑群落,正逐步撩开它神秘的面纱。3月15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历史地理学家于希贤教授乘坐潜水器下潜到抚仙湖底,经过实地考察,初步判断这片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是古滇文化时期的城市遗址,是在大约两千年前的一次巨大自然灾变中沉没湖底的。
水下城市有贫民区和富人区之分
3月15日,由于希贤教授等四人组成的考察组乘坐潜水器潜入抚仙湖底,采用水下定位系统与水上监测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对水中建筑群进行了3个半小时的观察与勘测。
于教授说,从建筑特点和加工程度看,湖底的建筑群与滇中发现的古长城颇为相似,各类建筑均为石质,带有明显的当地彝族的建筑风格。从声纳图上看,该建筑群还具有中轴线,方向有正南、正北之分,类似普通城市里的“一般居民区”。
距离“一般居民区”大概40米处是“高级住宅区”,这里的石料明显大而厚,其中有二三十米长的石墙、两三米宽的石板等。石料三面都有加工的痕迹,修造得十分平整精细,有的还凿有圆洞或石槽,另外所有散落的石块都是有序地排列。在这里还有数米宽的南北向石板大道,两旁则建有大型的建筑物。于教授推测,这里可能是古城的“富人区”或者是寺庙及祭坛。
绕过200多米长、9米宽的一段石埂城墙后,便是“贫民区”了。这一区域建筑物规模明显小于前两片,石料加工工艺较为粗糙,且摆放零散,没有什么规律。
古城由8个部分组成
就在于教授潜水考察的同时,云南有关方面还用声纳对抚仙湖底进行了探测。声纳探测显示,这座水中古城大约由8个石质建筑群组成,分布在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1.2公里的水域中,每个建筑群面积大小不等,区域面积约2.4平方公里。核心区域的5个建筑群基本连片,各个部分建筑体量各异,分布在9.8米至90米深的湖水中。于教授考察的是其中3个。
从水下建筑群的建筑风格和石料雕凿工艺来看,这座古城应存在于大约两千年前,而据相关地理地质史料记载,公元110年东汉时期这里曾经发生过一次大地震,于教授说,古城有可能就是在这次地震时沉入湖水的;由于在水下没有发现任何动植物残骸及陶瓷、砖瓦残片,需要考证文明遗迹是否被埋在了废墟之下。
自然灾变造就“水底庞贝”
于希贤教授说,通过对抚仙湖周围地区地理地质环境的考察和比较,可以肯定这座古城是在一次巨大的自然灾变中沉没湖底的。该建筑群依山傍水,旁边山体有明显的大面积断裂陷落痕迹,同时这里位于小江断裂带西支的深断裂带上,历史上曾经多次遭受过破坏性地震等灾害袭击。
尽管古城沉没的原因和年代仍需进一步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古滇王国”的确存在,而且达到了相当高的文明程度。历史上对“古滇王国”的记载仅见于《史记》中“汉武帝颁滇王之印”的描述,那么这座在水底沉寂了千年的古城是否就是一直未被发现的古滇国都?石头废墟下是否真的掩埋着古滇王国文明遗迹?……这一系列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曾鹏宇 杨燕怡)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