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求职招聘 > > 正文

25岁曾任跨国企业经理--大学生过度包装现象堪忧

http://www.sina.com.cn 2001/03/28 04:24   中国青年报

  大学生们的求职简历越来越漂亮,用人单位对这些简历的信任度却越来越低。300多份简历竟有一半掺假———

  首先,过度包装、虚假包装问题的产生,不是因为现在的大学生故意这样做,而是被现实“逼”的。一是市场在“逼”,由于结构性的“人才过剩”,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挑选标准有些过苛;二是滞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逼”,大学的课程设置、教育目标与用人单位的选材标准还不完全相适应。譬如,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而一些学校、老师根本就不知道“复合型人才”该如何培养,学生就只好自己把自己“包装”一下。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过度包装、虚假包装是合理的。如果一个青年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就写下了一笔虚假的信用记录,社会怎么敢向他托付未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觉得虚假包装现象是可怕的。

  从爱立信到北电网络的人力资源部,IT业外企邢少国走了不少家。尽管年纪不大,招聘大学生的经验却很丰富。

  最近的一次招聘会,让这位北电网络人力资源部招聘经理有点哭笑不得:300多份高校毕业生送来的简历,竟然有一半掺假!

  “他们假就假在把自己描绘得太好了!”邢少国解释:“大学只有4年的时间,他们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参加社会活动?尤其是我们IT行业,一个证书读下来往往需要好几万元,可有的学生手里这样的证书竟然有好几个!依我看,甚至有一部分学生的‘经历’,去应聘总经理都没有问题!”

  有此感慨的不止邢少国一个人。北京众星联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玉川告诉记者:“前不久,我在人才招聘会上摆摊子。收到的材料中,有七八份都说自己是‘复合型人才’。到了面试的时候,有的人把自己吹得一塌糊涂,好像没有他不能干的工作。”

  北京澳柯玛视美乐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田益飞说:“我碰到的做伪最厉害的,是一个25岁的小伙子,自称国内名牌大学毕业,曾任IBM和微软的市场经理、联想集团的大区经理。可他太年轻了,也太能吹自己了!根据我们的调查,他不过是那所大学成人教育班的学生。”

  同样的例子发生在武汉。据媒体报道,一家外地驻武汉做装饰生意的企业准备招1名广告策划人员,在报纸上做了招聘广告后,很快接到许多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自荐材料。公司人事部门逐一翻阅,发现从同一所大学竟来了3个现任的“校学生会主席”。

  “我觉得,与过去相比,大学生学会包装自己是件好事。可是,这包装是不是有点过了火?”邢少国很疑惑。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有着20年学生分配工作经验。谈起大学生包装自己,他分析,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实行统包统分政策,大学生只要安心学习,不需要为自己的工作发愁。可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高校毕业生分配逐渐实行双向选择,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一改过去的“包办婚姻”关系,走向“自由恋爱”。

  面临着与社会上求职者一同竞争的形势,大学生没有了过去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必须学会包装自己,才能吸引用人单位的注意力。

  而包装自己的第一步就是要有一份“打眼”的简历。

  在邢少国的印象里,从1998年开始,大学生就已经非常会包装自己:简历上不再是简单的学科成绩和教师评语,取而代之的是丰富的打工阅历和繁忙的社会工作。个人化和现代化的色彩越来越浓厚。

  任占忠主任说,因为知识是有弹性的,所以虚假往往也是相对而言。比如,只会使用电脑,简历上却可能表述为“精通”或“熟悉”。但他提醒,故意弄虚作假是绝对不行的。

  在记者走访的几所北京高校里,听到不少学生的经验之谈———成绩可以从“不及格”改为“及格”,从“及格”改为“优秀”;学生会的干事可以改为主席;社会活动的参与者可以改为组织者;别人的六级证书处理一下就可以改成自己的;没有实习过也可以捏造一个实习经历……

  可怕的是,许多大学生根本不认为这种欺骗是一种毛病,不觉得弄虚作假有什么不好。

  “我们不过是包装一下自己。”京城一所高校的大三男生满不在乎,“再说,大家都在包装,如果我不做,就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这也不公平啊!”

  而一个大一女生的反应则是笑:“还有这种事儿?没听说过。这些人够聪明的!”

  有些学生在赞成包装的同时,也有很理智的分析。“我觉得这种做法可以理解,因为这是对社会上不合理的用人制度的消极对抗。”同一所高校的一位大四女生反问,“难道社会不该对此负责吗?社会上的用人标准过于重视成绩、证书等硬件,连一些小单位都明码标出需要英语六级证、计算机二级证等等,人为地设定一个不好通过的‘门槛’。其实有许多证,譬如计算机二级证,特别滞后,考的都是淘汰的内容,并不能反映出真实水平,我们如果要拿到这个证书,就必须浪费许多时间。”

  另一些学生则激烈反对这种做法。

  某高校经济系大四女生对此就深恶痛绝:“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是不正当竞争,对学习刻苦、成绩好的学生来说太不公平!”

  一个会计系的大三男生也表示:“这种做法太不诚实,涉及到将来工作的职业道德问题。像我们学会计专业的,此时就改成绩、炮制假证书,今后工作时在关系到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是不是也会毫不犹豫地更改凭证、做假账?”

  竞相包装的结果,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求职“简历”失去了信任。不管是包装过的,还是本来成绩就好、没包装的,全体吃亏。

  “现在的学生太会投用人单位所好了!这反而让企业招人充满了不安全感。”北京众星董事长张玉川说,“如今我更倾向于各行各界朋友的推荐,轻易不敢再尝试去人才市场招聘了!”

  学校的口碑和培养人才的可信度也由此受到质疑。

  “我们凭什么相信学生?还不是出于对学校的信任。可有的学校为了把学生分配出去,不核实学生的成绩单,甚至与学生一起骗我们。”身为一家著名学生创业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田益飞就上过当。公司曾经招聘过南方一所部属重点大学热门专业的4个本科生,等到办手续的时候,北京市人事局给查出了毛病:他们是“专续本”的学历,而学校盖的却是“连续本科”的章。

  田益飞从此如惊弓之鸟。“现在,我们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都快变成‘打假办’了!我真是学了许多知识。我宁肯相信一所不知名学校的学生,也不敢再轻易相信南方那所重点大学和它的学生了!尤其是不敢轻易相信热门专业的学生。”

  田益飞认为,学生和学校的做法实际上是一个信用问题。学生刚刚走出校门,就没有打下一个良好的信用基础,又怎么能保证其以后的信用呢?公司又该如何信任学校呢?

  北京大学毕业生分配办公室主任李国忠表示:“我不反对学生包装自己,但过分的包装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品质问题。要知道,任何一个单位都不愿意找一个弄虚作假的人。”

  他也提醒某些不同程度上纵容学生过分包装自己的高校———任何一个大学,不仅要教学生知识,还要教学生做人。大学如果有这种行为,从长远看,培养的学生在社会上就立不住脚。这不仅害了学生,也害了学校。学校还要办下去,这样做会降低一个学校的含金量。

  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万俊人教授认为,这种现象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各种弄虚作假行为充斥着社会,整个社会的信任度都偏低。学生又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社会公共行为都带有广告化特征。可社会只容忍适度的夸张,夸张过了头就是虚假,就是品质有问题。

  万俊人说,虚假现象是社会的一大弊病,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如果一代一代人这样虚假地干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如果一所学校培养的是说假话的学生,只能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最后谁还会信任这所学校?假如大学生作为高知群体尚且如此,社会前景改善的希望又在哪里?本报记者原春琳 实习生张灿灿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文化教育频道

发表评论】 【天生我才】 【求职招聘】 【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相关链接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如此包装说“不” (2001/02/24 13:03)
大学生求职 “包装”之后再登台 (2000/12/04 09:19)
广州大学生重视包装“求职简历” (1999/12/06 01:06)
瞻前顾后--求职者的拦路虎(2001/03/23/ 10:37)
采用AIMA法则进行自我推销(2001/03/23/ 10:34)
求职心态调整:莫要限制自己(2001/03/23/ 10:32)
大学生求职路上遇尴尬:我的隐私必须告诉你吗?(2001/03/20/ 08:44)
大学校园里的最后一战:从毕业到就业 专题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世纪盛典倒计时--2001奥斯卡奖完全接触
新浪汽车频道改版:汽车新闻 用车修车…
新浪网网友个人专辑全新改版
男人女人频道倾力推出爱情小说连载
组图:超级名模王海珍展示世界足坛经典队服
时尚组图:人体艺术写真获奖作品展
新浪网滚动新闻每日1700条
享受手机短信息服务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