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名中外的乐山大佛,端坐在乐山坡东面的凌云山上。大佛高七十一米,面对三江,西望峨眉,依山而坐,雄伟庄严。难怪人们称它: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这尊大佛是怎样修起来的呢?
据唐代韦皋《嘉州凌云大佛像记》和明代彭汝实《重修凌云寺记》等书记载,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713年),完成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达90年。一千多年来,乐山大佛阅尽多少人间春色,经历多少朝代更迭,依旧肃穆慈祥,心旌不摇。
乐山大佛开凿的发起人是海通和尚。海通是贵州人,离乡别家,来到乐山凌云山下当和尚。凌云山下乃三江汇聚之处,每当汛期,山洪暴发,洪水便似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常常毁坏农田,倾覆舟楫。
为了制服江水,海通和尚立志开凿一尊大佛来镇住水妖。首先便是资金问题。海通和尚为了筹集资金,四处化斋,积少成多,经过数年努力,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开凿之日,万众瞩目,喜形于色,但地方官吏却趁机刁难,声称要收取建造和保护费,否则不让开工。海通和尚十分气愤,斩钉截铁地说:“你们可以拿走我的眼珠,但不能拿走佛财!”地方官吏面带嘲弄的神色说:“你要真给我们眼珠,我们就不要你的佛财!”海通和尚马上拿出尖刀,自剜其目,用盘接住,捧到官吏面前。地方官吏大吃一惊,吓得赶紧逃离现场。海通和尚忍住剧痛,一挥手,大佛立刻开凿。
海通虽然失掉了两只眼睛,但刻佛的意志毫不动摇。对修建大佛更加关心,常常拄着拐杖,由小沙弥扶着,来到工地,陪伴石匠们干活。大家见了,感动不已,含着眼泪劝他回去休息。海通执意不肯,说:“我虽不能看着大佛建成,也要听着你们把大佛建成啊!”
然而,海通生前并没有实现自己的宏愿,不几年,他就圆寂归天了。海通和尚死后,他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经过90年的努力,乐山大佛终于耸立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汇流之处。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