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4月16日消息:中国不再对大学生就业执行指令性政策,而实行更为灵活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政策,从根本上避免了“拉郎配”、“强扭瓜”等不利于人才及社会发展的弊端,但无形中却也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中国青年报记者连日来在山西等高校调查采访时发现,毕业生花在找工作上的费用平均约在3000元到4000元之间,这一费用,是一名学生日常一学期费用的两到三倍。
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的一名毕业生向记者详细列出了他的“找工作费用清单”:
个人推荐表设计制作,100元;
个人设计作品,200元;
西服、领带、皮鞋、衬衫等约500元;
去青岛联系工作一趟,报名费、吃住行等约2000元;
去广东江门联系工作一趟,约2000元;
去大连联系工作一趟,约1500元;
手机不敢奢望,但呼机是必备的,200元左右。此外,还得随时揣着几十元的电话卡,以便及时回复用人单位的传呼……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这名大学毕业生竟然耗费近7000元。
据报道,这并不算是花费最高的。除上述项目外,为了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不少同学还“挤出”经费参加诸如“英语口语强化”、“电子商务”等明目繁多的短期培训,每个培训都在600元以上。
就业消费越来越高,让许多面临毕业的学生及其家长感到负担沉重。但大多数学生还是认为,就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虽然在花钱时也心疼得要命,但命运的契机也许只有那么一次,不如现在咬牙搏一把。大多数家长也觉得,只要孩子能找到好工作,自己再苦也值得。
一名大学生坦诚地告诉记者,现在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也是就业消费越来越高的原因。事实表明,不跑、少跑或者说不花钱、少花钱的应聘者,显然要比跑得地方多、钱也花得多的同学机会要少。
太原理工大学一位老师接受记者采访时忧心忡忡地说:“为了找到一个好工作,大学生们往往放弃学业,在城市间奔波,而不少却是白费功夫。大学生用在找工作上的花费越来越大,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值得研究。”(刘建林)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