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讯 教育部在沪直属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协作组,最近对包括上海在内的全国12所高校毕业研究生进行了一项专题调查。据他们昨天提供的调查结果表明:当今研究生的择业观出现不少令人关注的变化,其中反映在“就业目的”、“选择工作单位”、“选择职业”等方面,许多人对功利标准的追求强于对事业发展和社会贡献的愿望。有关专家指出,高校在开展研究生就业教育时,需加强社会责任感方面教育;有关部门需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使毕业研究生在更大程度上人尽其才。
这次调查的结果表明:从就业目的来看,有34%的研究生认为最主要的目的是“使自身价值得到社会承认”,有31.6%的人选择“为施展才能和完善人格”,16.7%的人选择“为享受高水平的物质生活”,12.6%的人选择“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在选择工作单位时,有43.6%的人把“经济收入”放在首位,29.5%的人把“有利于施展个人的才干”放在首位,有10.9%的人把“出国机会”放在首位,有9.1%的人把“单位的地理位置”放在首位。
在选择职业岗位时,35.6%的人把“经济收入”放在首位,20.5%的人把“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放在首位,19.2%的人把“有利于发挥创造力”放在首位。
从自主创业意识来看,对走自主创业之路表示有信心的占15.7%,没有信心和不想自主创业的占53.9%,认为条件不成熟的占30.4%。认为当前阻碍他们自主创业的主要因素列前三位的是:资金缺乏、个人能力不足和没有合作伙伴。
从工作单位与所学专业的对口状况来看,22.5%的学生选择“完全对口”,44%的学生选择“基本对口”,28.7%的学生选择“有一定关联”,4.8%的学生选择“毫不相关”。
根据调查结果,专家认为,部分学生择业过于功利化,甚至即使不惜为此放弃事业的发展机会,高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为鼓励更多的毕业研究生开展自主创业,需进一步健全适应市场经济的风险投资机制,加强对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研究生自身也需增强团结协作精神。
专家还指出,目前我国的毕业研究生还是一种紧缺资源,多数毕业研究生集中在热门行业和大城市的一些待遇优厚的行业就业,从而导致局部的供过于求。而一些地处偏远、急需人才的用人单位则苦于得不到人才。人才分布失衡,高才低就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成果贬值和人才资源浪费。因此,教育部门需建立起更加合理、完善的就业工作机制,有效协调国家、用人单位、毕业研究生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使之尽可能趋于一致。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