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历史都是风化史?
所谓“风化”,古已有之。虽然“有伤风化”,但只要“无伤大雅”,那又何妨?到了今天,“风化”渐渐乏人提及,辽宁教育出版社推出《欧洲风化史》三卷(《文艺复兴时代》、《风流世纪》、《资产阶级时代》)、《古希腊风化史》、《古罗马风化史》在知识界获得好评,年轻人却不明白,什么是风化?风化史又有什么用?
责任编辑王之江访谈--“风化史是最真实的历史”
(以下记者简称“记”,王之江简称“王”)
记:请谈谈“风化史”选题的产生过程。
王:我最早听说《欧洲风化史》还是在读书的时候。后来我在北京时跟一位我尊敬的老编辑谈起选题策划的事,他推荐了这本《欧洲风化史》,大家可以说是一拍即合。当时我还不知道有古希腊、古罗马那两本,是后来添加进来的。
至于说这套书的出版证明了出版的开放程度,我觉得,这并不是什么违禁的书,尤其是《欧洲风化史》采用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是值得肯定的。应该这么说,出这套书是一件很正常、很理性的事情。
记:《古希腊风化史》、《古罗马风化史》原题为古希腊、古罗马的“性生活”,译名用“风化史”,有什么考虑?
王:首先,西方使用“性生活”这个概念跟我们理解的不一样。具体到古希腊、古罗马那两本,“性生活”包括男女感情、日常生活、生活观念、感情的表达等等,很宽泛;但到了我们这里,可能更多地会被界定在比较狭窄的方面,比如单
纯的生理的性。在转译时需要考虑到这个差别。
其次,我觉得用“风化史”这个译名精当,确实反映了书的内容。“风化史”就涵盖了性生活史的内容;而翻译《欧洲风化史》时确定了“风化史”的译名,作为姊妹篇的古希腊、古罗马那两本沿用同一译名,也是顺理成章。
说到“风化”,我觉得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方面是指风俗教化,指道德的社会规范,不能违背,比如说“有伤风化”。另一方面,它又跟性、男女关系相关连,像“风化史”的作者把生活史的各个方面都写进书里,有符合常理的,也有违背常理的,包括当时的社会规范、特例,各个阶层的状况。
(记:可是今人对“风化”的理解可能跟“风月”相类。)“风化”应该是一个中性的东西。这个词可能因为现在日常生活中用得太少,年轻人不大明白怎么回事,这都不足为奇。不理解、不明白不一定带来市场的某些障碍,也许正是不明白才想买下来看呢?
记:从上百年以前的欧洲风化史中能给我们现在的人什么样的启发?
王:古代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可借鉴的东西,但实际上,我们对中国人本身的生活史也不甚了解。我们学的历史是政治史、事件史,就是历史事件的排列和组合,生活史很少讲到,我们不知道古人的日常生活,这是个遗憾。由于时间、语言、文化背景、地域的限制,我们对西方究竟又了解多少呢?
而这套书的意义在于,把不可能留下什么遗迹的风化史从历史中打捞出来。风化史跟其他历史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是最真实的、任何人都无法掩饰的历史。因为那就是先人们的生活史,他们不可能故意做出什么东西来留给后人看,他们就是他们生活的历史本身——这是最真实的历史。
记:中国有没有类似的中国风化史?
王:有,比如刘达临的《中国古代性文化》以及其他一些有关论著。在西方,对性的研究可以说是无孔不入的,已经在很多层面展开了研究,比如女权主义、性政治、性歧视及性平等、性解放等。
在我国还没有达到这个阶段。据有关专家研究认为,我们今天的性观念形成不过100年时间,性禁锢的历史也应该是从满清开始的,而在此之前的风化史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比如说在明代中国人的性观念是很开放的;再比如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实际上是士大夫们口头说说,实际生活中并不如此。要一一探究起来,是很有意义的事。
记:文人,尤其是中国的文人在风化史中担当什么样的角色?
王:唐宋元明清以来,在风化史上历来都是文人在兴风作浪。比如很多大诗人都有赠妓的诗篇,妓院是文人唱和、交流的场所,很多诗篇也就是在妓院产生的。狎妓对文人来说,是一种风雅,跟名妓交往证明社会地位、文才及个人魅力,从白居易、柳永到钱谦益、袁枚等等,莫不如是。文人一方面依附于它,另一方面则使它有优雅的一面。
记:请列举当代中国重要的风化事件。
王:1、第一届人体绘画展。2、霭理士著《性心理学》的重印,在对性封闭了那么多年,诋毁了那么多年之后,它的重印对中国的思想界、出版界的影响是巨大的。3、波伏娃著《第二性》的出版。4、最近颁布的“精神病手册”,同性
恋不再被归入精神病的行列。我觉得它预示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医学方面,是很了不起的事情。这仅是个人看法。
(笔录:谭山山)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