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被指太重“盈利”沦为“洋应试”
一些所谓的“国际班”将课程教育、语言教学和留学[微博]指导等工作分包给外面的培训企业和中介机构。
“许多院校和教育机构虽然在国际化办学方面热情高涨,但并没有真正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也不够注重办学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其盈利性太过明显。”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任白章德近日在2013国际学校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毫不避讳地指出了我国国际学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际教育不断升温,其市场需求也不断增长。据媒体报道,在过去的12年间,在中国大陆注册的国际学校数量从22家猛增至338家,其学生入学人数增加了25倍,达18万多人。相应的,社会上关于国际学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学模式仍遵循应试逻辑以及认证体系错综复杂等诸多问题的讨论与争议也不曾中断。
“我到一个二三线城市,这个城市批了7所国际学校,但没有一个学校上国际课程,甚至有的学校连一个外教都没有,完全是赶时髦搞了一个国际学校。还有的国际学校,打着国际学校的招牌,只请一两个外教教英语,实际就是高收费。”枫叶教育集团董事长任书良在论坛上如是说。
这位中加合作办学的国际学校代表还发现,一些中小学开设的国际部、国际班中也存在类似的现象。他说,由于准备不充分、自身能力不足等原因,一些所谓的“国际班”只是将课程教育、语言教学和留学的技术性指导工作分包给了外面的培训企业或中介机构。
“这就是赚学生家长[微博]的钱1北京昌平新东方外国语学校校长助理柳俊对此也深有体会,他说,“一些打着‘国际学校’或是‘国际班’的中小学,在师资等条件还未准备到位的情况下,就开始上马国际项目,其目的昭然若揭,一个是装潢门面,一个是敛财。”
然而,对于国际学校存在的乱象,负责审批的地方政府及其官员却多半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书良说,一些地方的主管部门甚至连国际学校的概念都不清楚,“甚至有的地方官员认为,叫国际学校就只能招收国际学生,这个在民办教育法里边已经没有障碍了,只是我们现在一些观念还跟不上的地方官员在这个问题上依然纠缠不清。”
此外,一些国际学校的课程设置也被指有“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
在“家长如何选择国际学校”主题论坛上,就有家长指出,目前很多的国际学校、国际班仍然没有摆脱“填鸭式”教学,只是把洋课程拿来变成洋高考[微博]、洋应试——
一位家长以自己“今年初三考高一”的孩子为例,“我们在选国际学校,但跑了一圈下来反而更加不知道该怎么驯。她说,“每个学校在讲自己的优势时都在说,我们的AP(大学预修课程)有多牛,开了多少门课,却不说教育模式创新在哪,这不就是让孩子去上出国培训班了吗?”
这位家长说,“我们想让孩子出国,是为了想让孩子有一个创新的、批判的‘大脑’,而不是国内那种只懂得死读书的。”她说,“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国际学校失败的试验者1
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教育推广经理李岩说,中国的基础教育非常扎实,但始终逃不开应试教育的魔咒。很多国外的教育考试体系,比如英国的A—LEVEL、美国的APICT,到了国内很快就变成了单纯的考试。而在这些国家,其教学或者考评体系不只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多是通过教学和测试来培养兴趣、能力,即我们常说的素质型人才。
包括家长和国际学校代表在内,现场与会者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即真正的国际学校的教育要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很好的融合,选择适合孩子的学校才是最重要的。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任助理兼国际处处长车伟民说,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不仅要“引进来”,还要把握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核心和实质,而不是学了一套形式主义回来,一到中国就被打回“应试教育”的原形。
事实上,国际学校要想真正转变教学内容和方法,还必须过跨境教育审批和质量认证这一关。
车伟民说,“就像一些国家在贸易上都有一个准入制度,在跨境教育方面也有自己的准入制度。”
在我国,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要通过行政审批制来解决这种“准入”问题,但国际上其他国家则多是通过行业或者是一种认证体系来解决。车伟民说,“中国今后的发展趋势肯定也是要跟随这个国际潮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国际学校的‘国际’特色发挥出来。”
任书良也持这样一种意见,由政府来建立包含国际学生比例、英语授课课程等内容的认证体系。他说,“政府与政府之间的认证,把原汁原味的体系引进来,然后制定评估的标准,在这里学习就跟在国外学习一样,要达到那个标准,将来我们才能培养出真正能够融入国际社会甚至领导国际社会的国际人才。”
尽管当下的国际教育面临诸多问题,但王辉耀还是乐观地称之为“机遇与挑战并存”。这位被称作中国海归研究第一人的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说,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让中产阶级和富裕阶层越来越庞大,对很多独生子女家庭来说,教育投资也随之成为最好的投资。他说,在目前国内应试教育体制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国际竞争的情况下,引进国际教育或者大力发展国际学校是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
他还提到,当下的中国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不仅已经成熟的高端人才在流失,一部分优秀的低龄学生出国,也是一种人才流失,而后者更值得警惕,毕竟,这些在小时候便出国的孩子,其长大成才后再回来的可能性就更校王辉耀说,“如果要真正留住这些抢占未来全球竞争制高点的国际化人才,就必须大力引进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教育师资、教育方法,而不仅仅是一个个国际学校或国际班的空壳子。”中国青年报作者:邱晨辉 实习生 魏苓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