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微博]编者按 近日,《谢菲尔德日记:父女英伦留学[微博]记》一书在关注海外留学的家长[微博]圈子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我们有幸邀请到本书作者邱晓平、邱童颜父女做客新浪,一起回忆了父女俩在英国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
随着“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等节目的热播,全社会的爸爸们都得到着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明星爸爸在节目中需要应对节目组设置的各种挑战不同,生活中有这样一位爸爸,没有“困难”却制造“困难”,只身一人带着正处于青春期的女儿共赴英伦留学,目的就是为了同女儿共同成长。一年后,父女二人带着沉甸甸的感悟与多种荣誉学成归来,并将双方分别撰写的十余万字日记集结成册——《谢菲尔德日记》一书于近日正式出版。
而完成这一“壮举”的正是邱晓平、邱童颜父女俩,他们用自己独特的经历,创造了外人只可分享却无以窃取的宝贵财富。
留学父女档
是朋友更是“战友”
2012年8月底,邱晓平被派往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做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女儿陪同爸爸一起赴英求学。
虽然是以“访问学者”的身份留学,但在前往英国的飞机上,邱晓平心中仍充满疑问。“我们能否很快找到一个离中学又近,而且相对便宜的住处?”“我这个不怎么做家务的人,能否做一个合格的‘奶爸’?”“我上学的地方离女儿的中学有几公里的路程,我俩上下学的时间能否衔接得上?”“平常不苟言笑的我,能否和也不是很外向的女儿和平友好共处?”……这些尚待解答的问题让邱晓平的心中充满激动与忐忑。
幸运的是,父女俩仅用了一天半的时间就找到了满意的房子,这让在英国简直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奇迹般地发生了。但尽管如此,刚到英国没能给女儿过个像样的生日,依然让父亲心生歉意。
“身处异国他乡,很多条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所面对的更多是要克服的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能够和女儿在国外顺利生活一年,愉快且充实,彼此共同提高,对我来说真是一个独特的经历与收获,可望而不可求。”邱晓平坦言,这次与女儿一同留学,是他人生中最为自豪的一件事。
“正如我在书里自序中写到的,我要感谢女儿的理解和包容。这一年来,我为她的懂事所感动。”邱晓平表示,居住条件的简陋,在外游玩时的节省,自己做饭的不太可口,需要承担一些琐碎的家务,有时独自在家的寂寞甚至害怕,女儿从来没有向他表达过一丝埋怨,反而是大度、快乐地和他一起克服困难。“毕竟女儿只有12岁,身处异国他乡,妈妈又不在身边,需要克服的困难可能我们大人都无法理解和想象。”从这个角度来讲,女儿也在帮助爸爸提高。二人在英国共同留学的一年,彼此更多的是正能量的相互传递。
然而,与爸爸的各种疑虑、忐忑不同,孩子的世界永远充满了纯真与好奇。“事实上,出国留学的这一年,每一天对我而言都是新鲜的,这种新鲜感一直持续到回国登上飞机的那一刻。”邱童颜表示,自己从没有担心在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反而此前更多思考的都是“我能不能适应?”“学校里有多少中国人?”“我会不会变成很怪异?”“英语沟通难不难?”
“虽然脱离了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但单独和爸爸一起生活对我而言也有不同的好处。”邱童颜形容父女二人的关系,是朋友,更是“战友”。因为在英国,父亲也算是学生,和爸爸在学业上可以有更多的交流。同时,父女二人对于提升英语的共同需求,也令彼此产生了更多的话题。“单独和爸爸在一起生活,让我的独立性变得更强了。原来在家,很多活都是妈妈干。但是跟爸爸留学,家务活我俩平分,爸爸干得更多一点。”
“你干的比我多。”采访中,身为“战友”的父亲插话道,父女二人随即相视一笑。
12门功课获A+
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
从初到英国时,由于性格和语言的问题一度被同学误认为是“哑巴”,到一学年结束时16门功课中12门获得A*,另外4门获得A,并成功进入西班牙语单词拼读全国大赛决赛,以及在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邱童颜的适应能力、进取精神着实令人敬佩。
不仅如此,浏览《谢菲尔德日记》中女儿部分的文字,也让人感叹童颜较强的观察力、表达力以及文字感染力。笔者不禁好奇,眼前这位瘦瘦高高的女孩,性格虽不外向,与之交谈却很容易让人感受到其内心所散发出来的活力,这种能量与心智是如何获得的?
爸爸邱晓平对此认为,这首先与女儿此前参与多次的跨文化交流活动有关,比如她8岁赴澳大利亚,10岁赴英国参加学生夏令营;多次参加本校的学生交流活动等等。“这些活动为她打开了一扇接收多元文化之窗。”然而除此以外,邱童颜学习方面的积累也为她赴英求学打下了基础和准备。一是女儿从小就学习英语,留学之前她的英语基础要比同龄孩子稍好一些。二是她坚持学习数学,而且在出国之前还学了一年的英文奥数,了解国外数学竞赛的情况,并且对国外的数学题目、内容及单词量都有了一个较好的积淀。而又因为她的数学成绩优秀,到了英国后一下子展现出了强项,同学们认为她是数学“神童”,老师也因此给她机会走上讲台给同学讲题,可以说,数学的优势令邱童颜在语言较困难的情况下迅速找到自信。第三,在知识学习以外,邱童颜还对于体育、艺术充满热爱,特别是二胡这种民族乐器的特长,为她在英国赢得了参加学校活动的机会,由此展示自己,与别人沟通,与当地学生融为一体。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留学年龄也越来越低。从我的工作经历和留学体会来看,应该倡导国内学生理智留学、安全留学、优质留学。”邱晓平建议,简单地说,孩子在出国留学之前应经过深思熟虑、充分准备,并且各方面都能有很好的安排以确保留学安全;另外,孩子所去之处应该是他适合去的地方,能学到东西的地方,在那里学想学的东西,这样才能保证优质留学。
对于童颜而言,所学、所做的这些“准备”并非为此次留学的刻意而为,而只是为了将来的大方向所选择的道路。“作为家长,虽然我们对孩子的成长有一些期望,但路还很长,而且最终也要根据孩子的实际发展特点来确定方向。因此,我们并没有给她设置具体明确的目标,但始终认为有几样东西是很重要的坚持。”邱晓平说。第一,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作为一个学生,一定要有国际化视野,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应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吸收,使自己成为既有中国情怀又有国际视野的人。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人都应尊重别国文化,每个人也都应具备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第二,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应以她自己的兴趣、实际发展能力而定。家长能做的就是给孩子寻找更多的机会,让她成为具有开放性格、宽广视野、健康体魄的人。相信随着孩子的发展,未来她一定会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而有了兴趣和志向以后,就需要靠她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这些目标了。
坚持用文字记录
对比中英教育异同
父亲邱晓平,一直从事中外教育交流工作。对他本人来说,能用一年时间留学英国,实地体验英国高等教育、中等教育的特点是个十分难得的机会。毕竟,在以往的工作中,他更多是通过二手资料了解国外教育,缺少一手调研。而且,以往工作关系赴英进行的短暂交流,更像走马观花,对实际情况的了解较为肤浅和片面。而如果是以家长的角度和孩子站在一起去观察,无疑能够对英国教育[微博],对中英教育的对比有更深入的了解。
坚持记日记,是父女二人每天、每周的“必修课”。平日通过互看日记进行心得交流,也令他们共同留学的日子变得丰富而有趣。在父亲的日记里,爸爸以一名外事工作者的视角去观察英国,以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视角去观察英国教育,以一名中国家长的视角去观察孩子在英国中学的留学生活,特别是还以一个父亲的视角去思考如何与一个正处于青春期开始阶段的女儿共同学习和成长;而在女儿的周记中,则记录了他对英国社会和英国中学的观察和感悟,记录了她和英国老师、同学快乐相处的学习生活,记录了她和爸爸一起在英国到处“探险”的经历,记录了她在异国他乡的成长点滴。
“她看我的日记比我看她的要多,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我‘自私’一点,会把自认为写得好或喜欢的内容主动推荐给她看;还有一个原因是,女儿学业较忙,除了应付英国学校作业外还要自学国内的同级课本,所以最终由写日记改为记周记。”邱晓平谈到,到了最终编辑出书时甚至是出书以后,我再来阅读彼此的文字,还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和体会。“发自内心的说,这本书的精华是女儿的周记。比如对比中英教育不同之处的文章‘两个学校,两种文化’,用图表的形式评价各科老师的文章‘尊敬的老师们’,还有对于数学竞赛,她用科学论证的方法来说明团队合作与独自做题逻辑关系的文章‘数学家还是数学小组’等等,写作形式和写作思路我自叹不如。”
当然,除了从学生视角记录中英教育异同以外,父母建议女儿记日记还有另外的考虑——保持中文写作的能力和水平。事实上,一年过后,就连邱童颜自己也看到了自己写作风格的转变以及中文写作水平下降的“潜在危险”。“幸好有爸爸在,至少我还能讲中文。”如今回想起来,童颜甚至有些后悔自己当时没有记录下更多的文字。从这个角度讲,过早出国学习国际课程的中国学生,在中文学习方面确实会遭遇挑战。
人人受关注,人人有机会
英国教育令人印象深刻
虽然有着不同的经历与阅历,但对比中英教育异同的共同视角,令父女二人对于英国教育的评价颇为一致。英国教育的三大特点给他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甚至是震撼。
第一是成绩单。在英国的成绩报告单中,每门功课都有两个成绩,一个是努力程度,另一个是获得的成绩,将二者分开计分,可以使得对学生的评价更加科学、全面。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弱一些的孩子,即使他的实际成绩不高,但通过老师与他的接触、了解,依然能够判定他的学习努力程度,学生可能会在努力程度的评价时取得高分,而这个则是对孩子最大的鼓励和认可。
第二,我们总是羡慕国外孩子的动手能力强,羡慕国外孩子的善于表现、性格积极,但通过观察发现,这样的表现并非先天造就,而真正是功夫在“课外”的结果——丰富的课外活动给了孩子们各方面成长和锻炼的机会。在各科学习中,只要有必要,就会安排学生在校外进行相关知识的考察和学习。而课外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午休时间、放学后均为课外活动时间,绝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跟体育或艺术有关的兴趣小组活动,且完全自由报名,没有门槛没有名额限制。
“第三个给我很大启发的,则是英国教育所提倡和践行的人人都有机会,人人都受关注的理念。”邱晓平提出,对比国内学校有时做演出或比赛,动辄全校选拔,在某方面必须特别优秀的学生才能获得机会,而其他同学则是望尘莫及。而在英国,很少做全校的表演和比赛,每个孩子无论水平如何,只要喜爱就都有参与和表演的机会。“比如童颜参与的音乐演奏会,就是本年级的学生演给本年级家长看的,每个孩子只要报名就肯定有机会上台表演。不管表演水平如何,大家都是发自内心的欣赏你,给你很好的鼓励,而恰恰这种东西对一个孩子来讲特别受用。”
人人受到关注,人人得到公平的机会,这是实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根本体现。比较而言,我们有的时候在学习过程中太过分追求某个班要成为年级第一,某个年级要成为学校第一,某所学校要成为全区第一,所以我们经常采用选拔制,而选拔的结果无疑只是令小部分人得到了全面发展。这恐怕是中英教育最根本的差距。 文/米拉
本稿件为新浪国际学校栏目独家稿件,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国际学校频道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