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寄宿学校:中国人开始取代韩国人

2014年10月03日14:02  新浪教育 微博    收藏本文     

  随着中国经济的起飞、中产阶级的壮大,越来越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微博]早早地就把孩子送到美国的寄宿学校,为的是孩子将来申请美国大学时能够先声夺人,不至于“输在起跑线上”。2011年,布隆伯格新闻报道揭示,2005—2006年度,只有65位中国学生就读于美国的私立高中;2010—2011年度,这个数字猛跳到6725人,5年间上升一百多倍。然而,在这股疯狂的留学[微博]潮中,意想不到的问题接踵而至。

  我家附近正好有一所美国顶尖的私立寄宿高中——格罗顿学校。这是罗斯福总统读书的地方。当年他在参加竞选时,曾写信给格罗顿的老校长寻求支持,但得到的回信令人非常沮丧:“很遗憾,我恰恰认为本校参选的另外一位毕业生具备更为优良的品格来领导这个国家。”如今的格罗顿,仍然是新英格兰地区最顶尖的贵族学校之一。在美国,有时你说自己是哈佛、耶鲁出身,对方并不会大惊小怪,但你如果说自己是格罗顿毕业,对方则可能会惊呆。

  格罗顿这类贵族寄宿学校,早期也是盎格鲁萨克逊白人清教徒统治精英的子弟学校和常青藤的主要生源地。但从20世纪开始,随着公立高中崛起,平民子弟纷纷加入竞争。在常青藤录取的学生中,来自这些贵族寄宿高中的学生素质明显不如公立学校的学生。那是个拼爹的时代。你上得起这些贵族学校,就上得起常青藤,甚至老爹还能给常青藤捐款,没有人敢得罪。功课不好,学校总能高抬贵手。这套规矩,虽然不断受到挑战,但一直维持到60年代中期布什进耶鲁大学为止。

  迫于种种压力,贵族学校被迫转向。压力首先来自于常青藤的录取政策。过去,常青藤录取部的高官不停地到这些贵族学校访问,毕恭毕敬。等到了60年代中后期,常青藤脸色大变,往往绕开这些贵族高中,录取那些成绩优异的公立学校的学生。贵族高中抗议无效后,不得不跟着转型,一方面大力强调学业,另一方面,逐渐采取有教无类的政策,以优厚的奖学金吸引优秀平民子弟。从小被父亲遗弃的奥巴马,当年就是靠着奖学金支持才得以上了夏威夷的一所著名私立学校。如今,在常青藤中,虽然公立学校出身的学生明显占优,但这些贵族私立学校的学生基数毕竟很小,且财政实力雄厚,教育质量优异,上常青藤的比例比公立学校要高得多。

  我因为有近水楼台之便,2012年,我曾带着年仅12岁的女儿到格罗顿访问。虽然说好只是随便看看,并没有决定要申请,但学校极为认真,不仅给安排了个人导游,而且分别让我和孩子接受了面试。

  来到接待室,我一看就傻眼了,觉得自己似乎回到了中国。在此等候的学生和家长几乎是清一色的黄皮肤。其中有两家衣冠楚楚的,大概是韩国人,剩下的基本都是中国人。角落里有两家白人,处于绝对少数,好像是上世纪80年代难得一见的外宾。在美国顶尖的精英私立高中,中国人似乎已经反客为主了。但是,到校园里参观时,我完全又是另外一种感觉:虽然黄皮肤随处可见,主体还是白人学生。看来学校很注重学生种族、文化的多元搭配。

  我为此请教了一位麻省理工出身的咨询业人士,他简单明了地给我描述了美国亚裔小留学生的历史。仅仅在几年前,韩国人还绝对占据主流地位。他们和中国人一样,注重应试教育,对常青藤发疯,有了钱就早早把孩子送到格罗顿这样的贵族高中,为将来上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做准备。韩国的父母对此也特别在行,这从他们的衣着打扮上就能看出来:衣冠楚楚,言辞举止得当,颇得校方喜欢。但是,韩国学生留学热最近几年明显退潮。究其原因,除了我在前面提到的之外,韩国本土确实有几所精英高中,是常青藤的主要输送学校。孩子就算以后要进常青藤,也未必一定先到美国来。

  韩国潮刚开始退去,中国潮就来了。而且中国家长手面更大,钱完全不成问题。可是不管家长多么有钱、学生本身多么出色,进格罗顿这种精英寄宿学校也如同赌博。因为来自中国的申请者实在太多了。如果是像我女儿这样的亚裔美国人,机会虽然比白人少得多(因为亚裔申请者多而且比较出色),但比起来自中国的申请者还是有利不少。道理很简单,美国的精英阶层早就多元化,精英学校,从常青藤到寄宿高中,也都体现出这种多元价值,在录取学生时特别注重种族与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各校在学生的种族文化背景上虽然没有指标,但录取办公室大致要保持一个平衡。而且一流的寄宿学校如同常青藤一样,无论学费多高,也抵不上学生的培养成本,主要是靠捐助基金经营。财大气粗并不能获得多少优势。

  许多中国家长和他们所依靠的中介,最初对于这种“给多少钱都不要”的学校显然心理准备不足,孩子一被拒,就陷入“美国去不成了”的悲观情绪中,开始饥不择食。这就给许多次层级、低层级的私立寄宿学校提供了机会。

  要知道,美国仿照伊顿公学建立的贵族寄宿学校,只是私立学校的一小部分,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五花八门的私立学校:有的是信守某种教育原则,如蒙台梭利学校;有的是出于宗教理由,如各类天主教学校;有些是满足特别的教育需求,比如针对有学习障碍的孩子的学校。这些学校大多没有捐助基金(虽然一些天主教学校有教会的支持),基本靠学费运营,在财政上往往不如公立学校有保障。一般而言,顶尖的公立学校比绝大部分私立学校的质量要更好一些。

  我们不妨用前面所说的6725人做一个简单的算术题。在美国,和格罗顿这种一流水平相当的寄宿学校最多也就二十所。这些学校都非常注重多元性,不可能从某一个国家集中招收那么多学生。假使每所学校招收六七位中国学生,充其量也就一百多人。这意味着95%~99%的中国学生恐怕都和一流寄宿学校无缘,只能退而求其次。这就使对美国私立寄宿学校不熟悉的家长和学生面临着巨大陷阱。毕竟,中国人对常青藤、麻省理工、斯坦福、芝加哥等都多少还有点知识,对格罗顿等一流寄宿学校也有所耳闻,但对于次优的私立学校,则基本是两眼一抹黑。中介轻而易举就可以把很糟糕的学校包装成次优的学校推荐给学生和家长。单纯指责中介欺诈骗钱有时也不公道,因为有些学校连中介自己也不懂。我在大学教书时,就偶尔能碰到在美国私立高中毕业的中国学生,其表现并不比直接从国内出来的好,有的反而更差。有一位学生告诉我,他就读的高中处于极为偏僻的落后地区,犯罪率很高。他刚进校时,一个年级有十几位中国学生,等到毕业时,中国学生已经占了一半以上。

  为中国学生如此大开方便之门的,往往是质量较差,而且财政困难的学校。学校对中国学生的这种依赖一旦形成,就会出现恶性循环:当一个学校以中国学生为主体时,美国学生便会敬而远之。别的不说,有这么多英语不过关的外国学生在,老师就很难照常讲课,这势必会影响美国学生的学业。美国学生一旦躲开,这些学校就更要依赖中国学生了。于是,就出现了布隆伯格新闻里报道的情况:孩子们早早出国读书,本来是为了在英语上多做些准备,可没想到从宿舍到教室全是中国学生,想练英文都不可能。更有甚者,在中国学生上的私立学校中,有许多美国学生有学习困难,或者患了自闭症,或者有各种行为问题,难以适应普通高中的生活。和这些问题学生一起学习,本来想在起跑线上抢跑的中国学生却被起跑线绊倒了。

  中国学生纷纷涌向美国寄宿学校,和美国主流社会中寄宿学校的退潮又形成鲜明对比。在养育孩子方面,心理学中的依赖理论在美国越来越深入人心。这派心理学家认为,牢固的亲子纽带是孩子一生成长的心理和感情基础,为了学业而牺牲这种纽带,往往得不偿失。所以,越来越多的家长感到,这么早就把孩子推出家门放到寄宿学校中,对父母和孩子双方都不好。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许多寄宿学校开始招收日读生。另外,美国的义务教育制度虽然相当破败,但富人区大致能够维持一流的公立教育。有些房价甚高的好学区,其教育质量几乎可以和一流的寄宿学校比肩。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何必一年再多花四五万美元上私立学校呢?

  中国的家长,对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纽带及其教育功能通常理解不足,在为孩子的未来作出决定时,很少考虑到家庭生活的重要性。把孩子送出国的,往往也是望子成龙心切,怀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期待。我认识的美国咨询人反映,中国家长无论是在替孩子申请大学还是寄宿高中时,基本上不看孩子自身的条件,一味追求进名校,对次优的学校既不考虑,也没有常识。殊不知,孩子往往进不了一流学校,侥幸进去也未必是好事。重要的是选择一个和孩子的能力、特点比较般配的学校。这种细致的咨询服务,在中国几乎没有,家长似乎也不相信。当然,也许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很少有优质的英语学校,孩子们虽然从小学英语,但出国上寄宿学校后,语言上还没有完全适应就毕业了,以后再申请大学时就很吃亏。这也是为什么寄宿初中开始流行的原因。孩子们十二三岁出国,如果找对了学校,高中毕业时在语言文化上就会有更充分的准备。当然,越早出国,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纽带就越容易受影响。这就需要家长根据自家的具体情况和孩子的特点慎重考虑。

  总之,到国外上寄宿学校,只适合很少一部分家庭和孩子。如果能有去格罗顿这种学校就读的机会,确实不应该轻易放弃。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家长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教育能力,参与孩子的成长,甚至和孩子一起学英语,这恐怕是更便宜、更有效,也更有感情回报的路径。

  新浪教育国际学校库独家提供全国300余所国际学校信息,可一站对比查询学校信息,详情请点击:http://ischool.edu.sina.com.cn/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国际学校频道

文章关键词: 贵族寄宿学校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