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班学生最该补点什么?

2014年10月20日10:07  中国青年报 微博    收藏本文     

  2008年9月底,时任深圳中学校长王铮邀请我到深圳,与他一同创建出国体系。当时的深圳中学每年800名毕业生中,有近100人直接去美国读本科,以高考[微博]为目标的传统课程肯定不适合这部分出国学生,可又没有与之配套的针对他们的教育体系。王铮希望我们合作创建一个针对这部分出国学生的教育体系。

  我和王铮都认为,要创造出真正适合我们学生的体系,绝不能仅仅简单复制国外的课程体系,诸如AP或IB等,而是必须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创新尝试。我决定从学生的能力缺陷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教育过程。当时中国学生本科去美国留学[微博][微博]面临以下三大问题:英文读写能力不好,达不到美国大学课程要求;缺乏团队合作意识,课堂内外都不能很好地进行合作型学习;缺少创造性的思维以及自我表达的勇气。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课堂内外做了一系列尝试。课程方面,我们邀请了许多毕业于美国名牌大学的老师设计、教授课程,增加讨论型课程(seminar)的比重。跳出高考课程的框架,开设多元化的课程,诸如英文文学、经济学、心理学、人类学等。为鼓励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我们特意创办了一个有5000本英文书的小图书馆。

  课堂之外,我们通过三项主要的活动来锻炼学生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们是咖啡屋、日报和网站。咖啡屋是由学生自主运营的。学校只负责提供场地和咖啡屋的装修资金,其他的一切,包括装修设计、饮品制作、财务管理、服务运营等等,都由学生决定、负责,自负盈亏。咖啡屋和校园媒体一起,组成学校的公共空间,即自由的、学校官方话语管辖之外的一个空间,供学生彼此交流。此外,我们也让参与咖啡屋经营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不断地解决实际的问题。另外是深中日报。高中生自己办日报,算是比较罕见的了。这份日报不同于传统的校报,学校不限制其内容及言论,学生通过日报对学校的各项制度进行反思乃至批评。在学校改革的大变动时期,日报不仅使学校官方之外的“民间想法”得到充分表达,也让更多的同学养成了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深中日报的学生团队为这份报纸付出了非常多的时间、精力,每天下课之后,记者就要去采访、撰稿,编辑修改后由设计团队进行版面设计,往往要夜里才能印刷出来。第二天早上七点半,深中日报的同学就已经在校门口给同学们发报纸了。深中日报是完全不盈利的,学生都是凭着热爱和责任感在做事。第三个学生项目是一个信息整合型的网站。学生每天浏览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等国际主要媒体,挑选有意思的文章,翻译出来放到网站上。这个网站不仅是让学生锻炼中英文能力,更主要是让他们及早养成主动利用外语和信息技术获得更广泛、更深层信息的意识。

  5年之后回头再看深圳中学第一批出国体系的学生,我为他们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第一批毕业生都被美国前50名的大学录取,其中包括耶鲁大学、沃顿商学院[微博]、康奈尔大学和布朗大学等知名大学。据他们反馈,他们也确实比其他中国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了美国大学的环境。除了具备良好的自我表达及合作能力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有强大的进步欲望,愿意挑战自我,不怕失败,在新的环境中不断成长。

  回首那一年,学校的制度、课程在不断地变动,我们在略显混乱的境况中不断调整,应对学校内外的冲突和矛盾。今天再看,这对于学校和学生,都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第一批出国体系的学生,他们从小就是优等生,学习生活都按部就班,突然在这一年遭遇了这么多的变动、矛盾、冲突,他们在其中必然学到了许多。当问题出现时,他们便不得不去学会与他人合作、应对新情况、创造性地思考,并且懂得一个重要的道理:挑战也即意味着机会,具备了积极态度和足够实力的人,可以在挑战中创造出一片全新的天地。

  现在中国正进行高考和教育改革,我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最需要的不是钱,而是空间。政府应允许学校进行教育改革,学校给学生空间进行自主尝试。鼓励打破旧有的限制,去做创新的实验,教育才能真正迸发出活力。

  江学勤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10月20日 12 版)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国际学校频道

文章关键词: 国际班出国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