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很多国家,为了避免择校带来的教育不公,有些国家对择校方案进行设计和管理,以平衡各项选择,破解择校带来的对教育公平的影响。避免由于能力、社会和经济背景的不同而使整个教育体制和社会产生更大的不平等。来自OECD的报告,给出了几个范例。
在过去,多数国家在学生分配中使用按照地理位置分配和在不同公立学校间选择的政策。但是,选择和市场机制会增强“隔离”,因此,家长[微博]在择校时通常受到不同形式的限制,如入学标准。
“可控制择校”案例
择校方案可以以某种方事进行设计和管理,需要结合家长的多样化选择同时限制择校对于公平的负面影响。“可以控制的择校方案”就结合了选择和公平考虑。
可控制的择校方案,这些计划需要引入一种机制来确保所有儿童以更加多元化(家长社会经济背景、种族等)的形式分配到各学校,能够代表他们的社会构成情况,避免学校被“过度抢购”和处境不利学生扎堆。
美国:剑桥计划
该择校方案将受欢迎的学校进行排序,由中央对学生进行评估和分配,同时考虑能力和多元化标准。这一可控制择校计划于1981年首次实施。目前家庭可以拜访“中央注册区”,选择四所学校,并按偏好排序。学区对这一名单进行评估,尝试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分配,同时也尽力确保学校不超过他们的招生能力,而且所有学生源都能反映该学区的种族及宗教构成。
荷兰:“中央订阅系统”
荷兰的小学根据“中央订阅系统”分配学生,保证每所学校含有30%处境不利的学生。所有小学根据不用分类学生分布情况与“中央订阅系统”签订协议。遇到过度招生的学校,优先分配给双胞胎和附近儿童。接下来通过抽签分配给富裕或处境不利的学生,已达到平衡。该政策2009年3月实施。荷兰提供了“双重等待列表”的案例,允许过度招生学校优先分配给能够丰富其种族和社会经济背景构成的儿童。
西班牙:优质校班额可酌情增加10%
西班牙遇到过度订购,考虑的第一个标准是先前就读的学校。如果需要增加选拔标准,申请会根据是否是双胞胎、是否邻近住处,家长是否在学校工作、家庭收入或是否残疾等因素进行加权。但是,地区教育当局也可以建立标准,以保证学生均衡分布。
另外,同一地区公立和公共资助的私立学校每班学生数量可以增加10%,以保证这些学生能够进入被“过度订购”学校。但富裕学生仍然普遍在公共资助的私立学校就读,因为这些学校位于高收入社区,而就近入学标准在分配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学校券” 确保贫困生就读优质校
除了“可控制”的择校方案外,各国考[微博]虑出台一些激励学校招收贫困生的措施。
一些国家为成绩差的学生提供更多经费,通过“教育券计划”或“加权学生拨款”,以抵消教育他们的额外成本,同时让他们更受优质学校的欢迎。这些政策建立在两个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根据生均标准补贴学生,以及拨款数量取决于儿童的教育需求。由于教育券额度对于最需要的学生相对更高,因此,学校有更大动力吸引这些学生,给予他们资源,满足他们的需求,从而减少分隔。在智利,2009年实施的教育改革禁止获得拨款的学校根据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或小学的教育成绩挑选学生。在瑞典,独立学校获得当地生均支出的85%,允许收取少量费用。
就读理想学校的成本,包括注册费,可能会妨碍来贫困背景的家长为孩子选择理想学校。因此,可以通过提供教育券或税收折扣来减少低收入家庭的学费经济负担。
瑞典:“学校券”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瑞典实施了将小学与中学教育管理权下放到市一级的重要改革,1992年,实施“学券计划”确保家庭在公立和私立学校(瑞典称为“独立学校”)之间进行选择,“独立学校”经过“学校视察团”批准可以或得政府拨款,但有一定条件。获得政府资助的独立学校提供者要求遵循国家课程,禁止制定基于学生学术能力、社会经济地位或种族的招生政策。一直到1997年,独立学校都可以收杂费。独立学校获得的生均拨款额与市属公立学校均成本相当。拨款总额的计算方法也与市属公立学校一样。
除了基本拨款,市政府必须为有残疾的学生提供补充拨款。这一改革得到巩固,瑞典已经成为国际上实施“学券”的成功典范。有关对于学生成绩的影响的研究显示,尽管对于那些家长收教育程度低或有移民[微博]背景的学生影响不明显,但对学生成绩的总体影响是正向的。文/唐科莉(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新浪教育国际学校库独家提供全国300余所国际学校信息,可一站对比查询学校信息,详情请点击:http://ischool.edu.sina.com.cn/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国际学校频道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