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少年之死:我们期望教育带给孩子什么?

2015年01月15日09:01  新浪教育 微博    收藏本文     

  2014年4月7日,哈佛大学经济学本科生Andrew从波士顿水族馆附近的一座楼7层跳下,结束了他20岁的年轻生命;2014年10月18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另一位20岁的中国的留学[微博]生李扬凯在校园附近的一所公寓楼跳楼自杀;2014年12月25日,成长于深圳,就读于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的赵同学,在圣诞回国时,在家中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些天之骄子的学生代表,许多高中时代便负笈留美,优秀的光环下,掩藏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此时此刻,当我们为这些年轻生命的逝去而感慨唏嘘时,作为父母,作为教育者,作为每一个成年人,我们究竟期望教育带给孩子什么?

  那位优秀乐于助人的祈祷者

  Andrew高一时随全家移民[微博]到新泽西,高中时担任学校俱乐部主席,参加过多项国际机器人比赛,他卓越的成绩得到了一致认可,高四时被提名为总统学者奖,这在美国高中生是最有影响力的奖项之一,高中毕业时,他顺利的被哈佛大学录取,就读经济学专业。在校期间,他成绩保持优秀,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乐于助人,积极参与教会的活动,每天早上都会与许多同学一起进行晨祷。

  根据担任Andrew中级宏观经济课程的助教回忆,这门课一共有300多名学生参加,两次期中考[微博]试班上的平均成绩均为不及格,而Andrew几乎是满分。大一暑假时,他获得了一个难得的实习机会,在西雅图的一家投资公司工作。很难想象,这样优秀的少年,究竟是什么压力,成为了击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位有情怀有理想的孤独者

  李扬凯成长于广州市一个中产阶层家庭,是家中的独子,不管他参加社团活动,还是出国留学,还是入学后选择物理专业,父母都非常支持。自杀前李扬凯在facebook上写道:“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失眠和焦虑之后,我终于看起来像自己了,当然,经过服用一些药物。我现在不太关注外面的世界了。老实说,我只想做一个普通的、正常的人。但也许不现实,对吗?”在同学的眼中,李扬凯“独立、靠谱、谦逊、低调、善良、能干、执行力强”,他们完全没有想到他会这样,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了。朋友说:“他是个有情怀有理想的人,站在比别人更高的地方去学习,难免孤独。学物理的人不多,志同道合的人就更少。”在日志的最后,李扬凯写道:“我所能做的,只是过一个正常的生活,上学、做作业、在校园里溜达。每天都快乐没有看上去那么容易,但还能做什么呢?我相信事情会朝着本来的方向发展,那就足够了。”

  自杀事件发生以后,该大学负责学生事务的副教务长索伦伯格和主管学生生活的系主任马丁内斯向全校学生发出一封电子邮件称,每一个认识、了解、喜爱李扬凯的朋友和家人以及整个约翰·霍普金斯社区,都为他的离世感到震惊且惋惜。

  那位沉迷于宇宙与自然的探索者

  赵同学出国前就读于深圳市国际交流学院,一直以来他对于自然科学的沉迷,占据了他大多数的课外时间。申请前,他多次来过我们办公室,探讨的主题永远围绕着宇宙和自然。但在课外,我们很少看到他有太多的朋友,更多的时间,他总是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里,家人无法进入,朋友无法进入,我们也同样如此。每次谈话结束他离开时,我总会觉得他的背影看起来如此的孤单,而我没有想到的是,这种孤单的感觉在他前往美国后进一步影响了他对于世界的态度,从而最终选择了最容易也是最难的一种方式来和世界告别。

  在他离去后,他的父母写了一篇让所有人潸然泪下的卜文:“作为父母我们很惭愧,对他长期以来心理健康的引导、对他大学期间所承受的孤独的缓解,对他在追逐梦想过程中感到遥遥无期和孤立无助时关注较少。真诚希望留学海外的学生家长[微博],引以为戒。”

  少年之死,我们期望教育带给孩子什么?

  根据《世界日报》的数据,自2005-2013年的8年间,赴美中国留学生人数从6.2万人次增长到23.5万人次,增长了近3倍。其中本科留学生增长了近10倍。增幅最大的是赴美就读私立高中的小留学生,从2005年的65人至2013年的23795人,增幅高达365倍。赴美留学生增多,自杀事例也日趋增加。本该灿烂的生命,竟这样被自己随便的扔下,让我们何其心惊,又何其心痛?美国名校是多少孩子一心向往的地方,能进去的,也不乏聪明。这些轻生的学生,能解开课堂内外如海的难题,却无法解开心中的死结。

  学习压力压在大多数留学生身上,不管优等生或是成绩差的学生,来自世界范围内的优秀同辈的压力无疑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一名麻省理工学院学生就曾在博客上感觉不如西方学生,她认为自己“唯一的优势是一口流利的中文”,“同学们不光工作认真勤奋,而且做事高效,考虑周全。不光学业和工作的专业程度让我无法胜出,而且我发现他们很会说话,很会做人。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知道如何不动声色地达到他们的目的”。网上曾经流传哈佛大学的图书馆经常是彻夜通明,虽然有所偏颇,但不失为为名校学子苦读生活的真实写照。

  除了沉重的学习压力,来自对不同文化的无法适应,恐怕也是许多留学生面临的普遍问题。就在昨天,我一个就读于UCLA,高中毕业于南京外国语中学的女学生,忍不住在微信上求救,她觉得在美国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无法交到合适的朋友,特别是如何和本地白人同学交往更是一筹莫展。没有朋友,没有家人,每个人都在忙于自己的学业和生活,一旦精神压力过大,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得这些少年们在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最终选择了极端的方式。

  拯救哈佛少年,势在必行

  我从事国际教育已经6年,遇见过无数的学生。成绩好的,成绩不好的,努力的,不努力的。我经常希望带给这些孩子最大的收获,不是所谓名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在奋斗过程中培养起的坚强性格。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努力后却无法获得回报时,不丧失信念,永远乐观。为父母者,除了在经济上给予孩子坚强的支持,更需要的是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他失败了,请不要斥责他;如果他难过了,请允许他大声的哭泣;如果他孤独寂寞了,请尽快陪伴在他的身旁。因为爱与快乐,是教育的真谛,是我们拯救孩子的唯一方式。

  作者:曾敏敏女士,哈佛大学校友,哈佛大学亚洲学生奖学金委员会委员,COURSERA中国顾问委员会委员,华英教育董事长,新足迹游学创始人。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IECA)认证顾问,曾出版《十年-一个哈佛女孩的故事》。

  点击《挪威的森林》新浪博客,阅读原文

  本文为国际学校栏目独家稿件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与出处。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国际学校频道

文章关键词: 教育哈佛少年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