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2年到2004年,上海市高校毕业生从4.7万人猛增到10.3万人。最近公布的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三大矛盾妨碍着大学生的顺利就业,而高校扩招却不是引发毕业生就业市场供求矛盾的主要因素。
据《文汇报》报道,最近,由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上海市教科院高教所联合组织,以抽样法对上海市16所高校的在校生、200多家用人单位近年历届高校毕业生及各
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高校扩招并不是引发毕业生就业市场供求矛盾的主要因素,三大隐含或已显露的矛盾才是妨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元凶”。矛盾之一,是大学生的职业预期与实际就业产生了偏差。调查表明,当前高校毕业生及在校生在选择个人的职业方向时,还往往是从自身的偏好出发,对社会实际需求缺乏考虑。高校在校生择业的行业取向中,选择“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的,要比选择“制造业”、“服务业”的人数高出10个以上百分点,这与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存在一定的偏差。根据调查,外资企业依然是大学生择业时的首选。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最近的相关调查显示,流向外资企业的高校毕业生实际上不到15%;而不受在校生青睐的“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非上市公司”则发展迅速,吸纳了近25%的毕业生。超过15%的毕业生选择了其他的单位,并有不少毕业生提到“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调查显示,尽管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但在校大学生的职业期望在整体上并未发生大的变化,与历届毕业生实际的就业情况形成鲜明对照。在校生的期望月收入与毕业生目前实际水平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学历越高两者差距越大。68.1%的毕业生工作中存在烦恼,而福利待遇是第一位的烦恼因素;38.1%的毕业生想跳槽,而跳槽的第一位原因也是福利待遇。矛盾之二,是大学生虽然对网络市场青睐有加但使用率却不高。这限制了大学生通过多途径获取就业机会的可能性。在调查中,绝大部分毕业生都提出了建设网络市场的呼吁:如“提供企业--毕业生交流的平台”、“加强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沟通和交流机制”等等。然而从毕业生“首次就业所获得信息或机会的途径”的统计结果看,“市、校组织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招聘会”、“学校(包括院系和老师)推荐”、“社会各类人才市场的招聘活动”等有形就业市场,仍然是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的主要方式;而受毕业生青睐的“网站”这一无形市场,还远未成为毕业生获得信息的主流渠道。
在上海,除了有“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之外,大部分高校都拥有各自的校园招聘网,但从学校就业部门的反馈来看,上海高校学生对网上信息的利用还不是最充分,这就要求各高校在做好毕业生就业“有形”市场建设的同时,需要研究和加强对毕业生利用“无形”网络市场的指导工作。矛盾之三,是在校生的择业期望与社会现实状况不合。由于大学生职业成熟度不高,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对职业生涯的基本规律也缺乏一定的了解,结果导致了择业过程中的短视行为。调查显示,大学生缺乏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是当前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念与行为中存在的最为主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