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求职招聘 > 正文

大学生艰辛求职无奈感叹:专业对口就像中彩票

http://www.sina.com.cn 2006/02/07 09:56  南方日报

  编者按:

  又到了大学毕业生们找工作的季节。根据教育部门发布的消息,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13万人,比去年增加75万人,是2001年104万的近4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将更趋激烈。记者采访了一些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请他们讲述自己的经历,并请人力资源专家给毕业生们提供建议。

  【毕业生】

  就业、失业、受骗

  半年间历经人世沉浮

  2005年10月28日,记者第一次见到李林(化名)时,他刚遭遇了一次骗局。他去了一家叫“美伊娜”的小公司面试,满心欢喜地“过关斩将”,甚至还交了一笔“统一服装费用”,等到正式签约时,才发现公司已人去楼空。

  李林觉得有责任把这个“黑心公司”揭发出来,于是找到了记者。李林的老家在湖南农村,家庭条件并不优越。2005年他从黑龙江一所并不出名的大学毕业,当年7月9日来广州找工作,先是在一家IT公司上过一个月班,后来退出,记者见到他时他已经失业一个多月了。

  提起第一份工作,李林显得相当留恋。他说,那份工作底薪1250元,还包吃住。更重要的是,公司管理相当人性化,公司职员素质很高,很敬业,人际关系也简单融洽。“公司内部强烈的凝聚力是最触动我的。”

  李林在这家公司担任网络管理的工作,工作一个半月后,公司更换了一个新的综合管理平台,科技含量高了许多,李林马上感到有些难以胜任。公司方面考虑到李林对新的系统了解不多,主动提出可以给他调换部门,但是李林拒绝了。他说:“当时我有些一根筋,认定了网络管理为自己的发展方向,所以我就主动退出了。”

  辞职后的李林加倍品尝到了求职的艰辛,一次次地推销自己,又一次次遭受拒绝。他说,他根本记不清到底参加过多少场招聘会,投过多少份简历。终于,11月7日,一家电脑公司接纳了他,李林成了一名

网络电话安装员。

  12月20日记者再次见到李林时,他看起来有些憔悴,天气有些凉,李林却只在T恤外套了件薄西装。他说,昨天一整天,他只吃了一穗玉米,身上也只剩下最后10块钱了。原来,网络电话这项业务原本处于灰色地带,没有法令规范,但就在10几天前,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相关规定,取消了这项业务。公司的整个涉及网络电话的部门都被撤消了,李林再次失业。

  12月21日,记者陪李林去南方人才市场参加招聘会。会场内外,找工作的年轻人行色匆匆,似乎来不及多想什么,找一份好工作是眼下最紧要的事情。李林熟练地在一个个摊位前穿梭,他说,首先看职位是不是适合自己,然后再看公司的资质,有机会就绝对不要放过。

  当天,李林投出了4份简历。中午,他接到通知,下午参加一个林业公司的面试。他咧开嘴笑笑:“没工作不塌实,现在也不那么执着于网络管理的方向了,只要有些相关,我都会试试。”

  当天下午,李林顺利通过了第一轮面试。接着,他又通过了三轮面试。他告诉记者,当初参加第一轮面试有80多人,现在只剩下8个了,公司已经基本确定聘用他,下周入职。

  坚持到底,排除万难

  不顾一切留在珠三角

  小雅今年将从江西某大学英语专业毕业,正在忙着找工作的她是个执着得有些任性的女孩,她坚决不肯回西部的家乡就业。对工作她有两个要求:第一,工作地点在珠三角;第二,工作性质是媒体。在媒体人才日益饱和的今天,她的这种执着,使她的求职经历尤为艰难。

  去年7月,小雅来到广州一家媒体实习,从指导老师的评价来看,小雅的实习表现相当不错,但这并不等于一份好工作。实习3个月后,因为课业的压力,她回到了在南昌的学校。10月底,只在学校呆了一个月的小雅再次来到广州。刚到广州,

扬州某报通知她去面试,她又动身去了扬州。

  到扬州第一件事就是买报纸,但是小雅找遍了城里所有的卖报点,都没能买到一份自己将参加面试的那份报纸。这让她很失望,于是决定不管面试结果怎样,都要回广州去。面试完毕,小雅立即搭上了当晚回广州的火车。火车上,面试的报纸打来电话说决定暂时聘用她,被小雅一口回绝。

  回到广州的第二天,小雅直奔佛山。她将希望寄托在广州某报社在佛山的记者站——从实习记者做起,最终留下来。但是,几天以后,小雅又失望了:始终没有人来跟她商讨工作的事宜,而实习记者间的待遇差别更让她感觉愤怒。一周之后,她离开了佛山。

  11月中旬,广州几家大型媒体都开始招聘工作。小雅带着极大的期望,投了简历。12月初,笔试名单公布。小雅说:“下午两点钟,我已坐在电脑前,心里忐忑极了。4点,名单终于出来了,可是,我再一次失望了。我面无表情地盯着电脑屏幕,脑中一片空白。”

  小雅这样对记者说:“我总以为,我是与众不同的,旁人是燕雀而我是鸿鹄。理想我从不缺少,携带满箱美梦,我就可以独闯天关。可是今天看来,也许我只不过是一只难以振翅高飞的小鸟。”

  12月上旬小雅返回学校参加期末考试,但她并未就此放弃。她从网站和114查号台获得了珠三角一带几乎所有报社的电话号码,一家家打电话过去询问是否招人。“每一次,怀着忐忑的心情按下电话机上的号码,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决心。而通话中,我又一遍遍不厌其烦地介绍自己。我的姿态之低,像是一件被摆在市场贱卖的商品。”尽管她这样努力,所有的尝试还是杳无音信。12月12日,小雅所在学校开了一个招聘会,小雅决定去看看。五分钟之后,她就退了出来——全部都是江西省内的企业,离她的理想相差太远。

  日子一天天在过去,小雅的工作仍然没有着落。如今的她,就像是被谁抛弃在半途,无法决定向左还是向右走,日夜都是煎熬。她这样向记者描述每次从南昌乘车去广州的感受:火车在天亮之前穿越粤北山区的崇山峻岭,黎明时分停靠在开阔的珠三角,山重水复,豁然开朗,就像是告别了迷惑与不堪的过去。小雅说:“我一定要闯出去。”

  【毕业班】

  专业对口像中彩票

  为了了解全面的情况,1月中旬,记者选择暨南大学2006届广告班进行了问卷调查。这个毕业班共有21个内招生,其中在调查时已签约找到工作的有5个人,占到全班人数的1/4,另外有1人保送研究生,4人正在考研。

  从问卷来看,班里近七成都是广东人,首选的工作地点都是广州,也有一些来自

长三角的人选择了回家乡就业。不少接受调查的广东籍的同学都表示,不愿意离开珠三角找工作,他们认为自己熟悉环境,并且家庭的因素和一些个人问题让他们不愿意离开广东。

  对于招聘会,最多的在两个月内参加了7场招聘会,人均也在3场左右。而对于初次就业的薪酬期望,很多人说,要是一个月能拿到2500块钱的收入就谢天谢地了。在回答是希望选择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时,回答的比例都比较平均,可见企业性质在择业中所起的作用已经下降。

  班长李青说,目前拿到录用通知的5人中有3人签在房地产公司,感觉似乎近两年房产公司对于应届毕业生的需求很大。而对于学广告出身的毕业生,能做本行就像中彩票一样难,现在大部分人放弃了广告公司,也不管专业对不对口了。

  李青认为,整体看来班里找工作的气氛不能算是积极,有些人找都没找过。有的同学感觉很迷惘,虽然学了4年,真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做什么,能做好什么。马上就要步入社会了,但是很多人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还没有完成,更多的是在一种随波逐流的状态里成为“寻工记”里的一个角色。

  5位已经落实了工作的同学情况也各不相同。

  小东是班里公认的佼佼者,在大家的眼里,这家伙将来会是广告界的明星。小东几个月里跑了很多招聘会、宣讲会,珠三角大大小小的城市去了不少,忙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赶时间参加笔试、面试,结果赢得了好几家公司的垂青,最后同一家房地产公司签约。

  小敏也是胜在积极,她算是全班最积极的“找工女将”,网投、招聘会、宣讲会,该试的都试了。在很多人都认为网投的几率是最小的情况下,她通过网投获得了很多的面试机会。尽管碰壁了几次,但她一直都坚信自己能拿到一个期望中的工作合同。现在她签了一家活动策划公司,不过仍然在关注着有没有更好的单位。

  而小张找工作的过程则相对轻松,他的目标是考研,“忙里偷闲”找了一下工作,结果顺利地签约一家房地产公司,薪金待遇都不错,如此高的找工命中率让不少同学咋舌。不过只要考研成绩可以,他肯定会放弃现在找到的工作,搞新闻才是他真正的追求。

  调查问卷显示,全班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认为找工作“很难”,还有人认为:“找工作不难,但要找个好工作很难”。记者感觉在大学校园中,普遍弥漫着一种不甚乐观的情绪。

  不过李青相信,到最后大部分人还是能找到工作,“跑职场的日子,每天都被人阅,而自己亦可阅人,这样的经历于自己的成长大有益处。”

  【总监意见】

  大学生们不够耐心

  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饶俊:

  现在的大学生学习能力很强,又有很好的发展潜质,企业很需要这样的人才。

  然而在实际中往往发现,很多大学生不够耐心,并且期望过高。根据一项调查,95%的同学表示,工作后两年之内要做主管,5年后成为部门总监;77%的同学说,35岁之前要成为年薪50—100万的职业经理人;20%的同学表示毕业后10年内登上《福布斯》富豪排行榜,做一个叱咤风云的“金领”。这种期望值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亟待调整。

  此外,大学生的个人职业规划满意度整体水平不高。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后,有50%的大学生选择在一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大学生的流失率接近75%,比例之高令人震惊。还有33%的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第一份工作仅仅是由学校到社会的跳板,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往往容易陷入“恶性循环”:觉得这是一份临时性的工作,因而不全身心投入,主管察觉后当然对他也会失去信心,久而久之,就更加没有心思好好工作了。

  因此,大学生在择业中,首先要充分了解自己、了解市场人才信息,并积累好实践经验,以一种开放、学习、务实的心态投入到其中。

  提高自身素质最重要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人力资源副总监闻磊:

  虽然现在就业市场整体来说供过于求,但其实高层次的人才仍然相当紧缺。对很多企业来说,越来越难招到优秀毕业生才是他们苦恼的。所以,大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现在很多毕业生在求职中,往往是临时抱佛脚的心态,想各种办法包装简历、看所谓“面试经验”准备面试,其实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学生从一进大学开始,就为将来做准备。一个人学识、能力等综合素质,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因此一定要善待大学这4年时间,对自己各方面有一个提升。大学期间过得越充实,将来找到理想工作的机会也就越大。

  高校扩招、就业总容量不足只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高校课程设置跟企业需求之间的脱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虽然大学扩招,学生总量变大了,但真正优秀的毕业生增加却不明显,很多企业急需的人才培养滞后。这造成了小部分塔尖人才成为了很多企业竞相争夺的对象,而大部分毕业生则高不成低不就。对这部分学生来说,更新就业观念是首先要做的,变“我想做怎么样的工作”为“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才”,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

  民意时评:失落的季节?

  近年来的大学扩招帮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实现了他们的大学梦,无数人因此受益,生出了遨游世界的翅膀,有可能用他们在大学中学习到的知识和智慧去创造自己无比辉煌的未来,这本来是一个多么激动人心的场景啊!可是随着大学毕业生的逐年猛增,大学生起薪的一降再降,大学生就业难的抱怨声开始不绝于耳。岁末年初是学生择业最繁忙的时间,但是学子们普遍不乐观的心态让人担忧,这样一个收获的季节难道真的变成了失落的季节?

  其实,在笔者看来,所谓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伪问题,在国民素质普遍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怎么会缺少每年不过几百万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呢?家长和学生们真正抱怨的是找不到“好”的工作,而且这个好工作的标准还停留在10年前,希望能进大企业、大机关,而且一进去就有很好的收入和待遇,在大学毕业生已经成倍增长,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进入普及阶段的今天(以广东为例,从2000年到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由11.7%上升到22%),还抱着这样的标准找工作无异于刻舟求剑,肯定是要落空的。

  当然,心态的调整需要一些时间,“天之骄子”跌落凡间,心里总是有些不情愿,但这就是现实,越早面对越好。将就业难的问题赖到大学扩招的头上显然是不理性的,没有扩招,现在的大学生中大部分根本就没有机会上大学,也就不存在什么“大学生就业难”了。以为上了大学就可以保证一份好工作,这只是家长和学生们一厢情愿的想法,国家扩招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各个岗位上劳动者的素质,是希望大学毕业生们能用自己的知识把岗位变“好”,而不是保证提供“好”的岗位。

  这些天,北大毕业生武小锋回家卖糖葫芦成了人们义诊的话题,前两年还有北大才子卖肉的新闻,其实这本不该是新闻,谁规定北大毕业生就不能卖肉、卖糖葫芦了?这表明社会大众仍然普遍将大学生特别是名校的大学生精英化,就算是精英,卖糖葫芦也没什么不好,所谓精英不是那些有“好”工作的人,而应该是那些能把工作变好的人。

  用知识把岗位变好决不是什么虚妄的说辞。100年前莱特兄弟造飞机的时候,没有人认为这是一份好的职业,但是今天航空业成为一个多么庞大的产业,又创造了多少待遇优厚的职位啊。在今天动不动就直奔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毕业生们看来,袁隆平当年的择业肯定是失败的,整天种水稻,简直就是一个农民,但他的成就却不是他那些去了大城市的同学所能比肩的。不久前本报也有一则报道,3个农学院的大学生毕业后回到农村搞“三高”农业,仅凭他们的勇气和执着,我相信他们将来会比留在城市的同学有出息。

  有什么好失落的呢?今天的社会有这么多种产业,每一种产业的背后都蕴藏着巨大的财富,大学生们的选择机会是如此琳琅满目,你们应该感到幸福,而不是沮丧。如果你的工作不够好,那就用你的知识和热情把它变好,否则你上大学又所为何来呢?当然,如果你上大学的目的只是为了寻得一个安稳的饭碗,只是为了有资格享用财富而不是创造财富,那我的话对你就没有意义。不过据我所知,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是雄心勃勃的,只是过于心急,其实有了知识的辅助,没有一个职业是没有前途的。同样是种地,对仅凭经验的农民来说是年复一年的劳苦,对袁隆平来说却是创造巨大财富的契机。同样是卖糖葫芦,你可以选择沿街叫卖,每天赚取微薄的收入,也可以选择打品牌、开连锁店,开发出一个不错的商机。以前做衣服的人不过是裁缝,直到一般裁缝们励精图治,将自己变成了“时装设计师”之后,这才成为一个让人羡慕的职业。

  今后,我实在不想再听到什么大学生就业难、起薪低这样的抱怨了。我们之所以无法提供足够多好的工作,是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人才把这些工作变好,而这正是今天的年轻人的责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