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记者找到江亦华时,他正在北京交通大学8号楼的一间“联想”电脑专卖店里忙碌着。“这个店刚装修好,专门面对大学生群体,准备这个月底开张。”这位2008年7月才从这所大学毕业的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说起话来总面带微笑。他从大四开始创业,仅1年多时间,公司已初具规模,他也成了小有名气的大学生创业者。
第一桶金采自校园
采访过程中,北京理工大学大二学生孟凡慕名来“取经”。江亦华笑着告诉孟凡,要想创业,最好从学生干部做起,不仅能锻炼实战能力,而且还能快速积累人脉。他自己走上创业路,正是源自当学生干部的经历。
江亦华在大学是活跃分子,为人热情,挺能“折腾”。大二时,他当上了学校社团部主席,带领部门成员组织了一系列校园活动。一次,耐克公司希望在校园搞大规模推广活动,他们找了一家广告公司运作,但这家公司对校园并不熟悉,不知道该怎样做效果最好。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联系到了江亦华。江亦华没多想就接下来了,当即联系了他认识的其他高校社团负责人,最后活动做得很成功。
除了当学生干部,江亦华还开始了校园商业实战训练。他应聘做了《大学生》杂志的校园宣传员,通过与本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举办的捐书爱心活动,不仅帮助了同学,还让杂志订阅量急速上升。
江亦华创业的第一桶金采自校园。大二时,一家公司想做毕业生纪念册生意。江亦华接手后,“当时就请他们带了几个样品来,马上在各大高校校园论坛发帖子”。通过回贴,他发现纪念册在校园很有市场,而且多数人都青睐高档纪念册。仅此一项,他就赚了几万元。
揣着名片推销自己
大四上学期,同学们不是考研,就是准备找工作,江亦华也犹豫了。“是踏踏实实找份工作,还是选择创业呢?”江亦华虽然做事雷厉风行,但在这项选择上,也陷入了沉思。他回忆说:“我整整想了两个月,期间不断找人聊,包括长辈、老师和学长等,最后决定创业。”
2007年底,江亦华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只有几平方米的办公室,拉上几个朋友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专门做校园活动推广。公司成立了,但如何寻找客户却成了难题。初出茅庐的江亦华和伙伴们开始用电子邮件、电话和登门拜访三管齐下的方法来推销自己,争取客户。
他先是电话联系以前认识的客户,如对方有兴趣,江亦华便马上上路,公交倒地铁,往往跑了一天也没有收获。认识的人毕竟有限,江亦华又想到了企业黄页。他按照企业的联系方式,群发电子邮件,往往一发就是五六百封,但一般只有几个回复。“虽然成功率很低,但要想把公司办下去只能坚持。”他说。
江亦华还常常揣着一盒名片走在大街上,看到写字楼就进,看到广告公司就把自己的推广方案向对方推荐。不懈的坚持,终于让公司度过了最初的难关,找到了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如今,他们策划的校园活动遍及北京各大高校,公司也有了盈利。
梦想开校园连锁专卖店
谈及当前很多大学生有创业愿望,但害怕失败的问题,江亦华笑着说:“大学生创业难免有失败经历,关键要把失败当成财富,才能尽快站起来。”
江亦华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挫折,但他都挺过来了。一次,他和一位伙伴去中关村拜访客户,当江亦华恭敬地给对方递上名片时,那位老板却用江亦华的名片擦桌子上的茶水。同去的伙伴当时就急了,要站起来与那位老板“理论”。江亦华却忍了气,拉着伙伴走开了。江亦华解释:“得罪了他一个客户,可能也就得罪了他认识的一群客户,做事要沉得住气。”
江亦华还因没经验吃过亏。公司成立不久,接到一个较大项目。一家广告公司要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几所高校做选秀活动。碰巧这个公司的一个职员与江亦华关系很好,也就促成了合作。江亦华与对方谈好了价格,立马开始工作。项目进行了两个月,场地都租好了,对方却要求取消合作。“我去问个究竟,那个女老板却说价格太高了,最后还说了句‘你们太嫩了’。”
江亦华说这件事对他和伙伴们打击很大,当时太相信对方了,因为是熟人。也没签合同,吃了哑巴亏。“吃一堑长一智”,后来不管做什么业务,江亦华都会提前拟好合同,反复推敲。他们的经营素质越来越成熟了。
“只有让客户100%放心,客户才会给你200%回报。”江亦华和他的团队凭借诚信和用心,让公司不仅没有倒下,反而成长起来。如今,江亦华又盯上了校园连锁专卖店业务,梦想着把店开进北京各大高校,把公司越做越大,帮助更多的学弟学妹走上创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