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自今年5月1日起,广州将统筹全市所有公益性岗位,用于优先安置本市的困难群体,其中包括失业大学生。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崔仁泉介绍,制定这一办法,主要是为了适应广州市就业困难群体的再就业需求,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2月20日《中国青年报》)
对于那些整天奔波于招聘会场之间的大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不过,此次劳动部门推出的公益性岗位,绝大多数属于后勤服务或公共服务项目,这让期望值过高的大学生难免觉得有些遗憾。也正因为如此,当地官员称“这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
对于这种说法,笔者表示理解。十年寒窗,砸锅卖铁,换来的却是一个打杂、伺候人的活儿,任谁,心里都不会觉得舒服。可是,明晃晃的现实是,如果不接受这种所谓的打杂、伺候人的活儿,那么就要继续奔波在求职的路上,至于何处是终点,谁也不知道。是继续“花自飘零水自流”,还是接受援助“落地生根”,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题。
因为知道那些眼高于顶的大学生两难,所以当地官员说公益性岗位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可是哪个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呢?最根本的办法当然是增加就业岗位。不过,在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的当下,增加就业岗位似乎比让大学生“低端”就业更难。至于人才转移,更是行不通,看看各大跨国公司的裁员力度就知道了。岗位短期内难以增加,人才转移又无门,最可行的办法当然是进行内部调配。比如,文员过剩,那就去餐饮企业做服务员,经济管理人才过剩,那就去做商品促销员。虽然这样调配不是最理想的方式,但总好过企业求人不得、大学生求职无门。
记得曾有人说过,保经济先保就业,真是再恰当也不过了。只有就业充分,人们才能在岗位上创造价值,发展经济,进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一味地“望梅”终是解不了饥渴,更无法到达目的地。
当前,各地促就业的措施不胜枚举,可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拿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举办的“春风送岗位”大型招聘活动来说,前后提供的各种就业岗位到目前已达到30多万个,可是岗位和人才“配对”成功的却很少。岗位入不了大学生的法眼,企业也看不上大学生的浮躁,这就业“红娘”当起来的确难。
如何调解双方的看法?归根结底还是要争取大学生的配合。当大学生不再将自己看作天子骄子,而是铺下身子踏实肯干,那么问题便迎刃而解。换句话说,力促就业,当前不仅要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更要想方设法扭转大学生的就业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