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我国当前就业形势严峻,金融危机的发展动向及其影响,仍有不确定性。为此,我们应当从长计议,立足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成果,以创新思维跳出传统模式,针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系统化地探索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与机制、社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改革
在全球经济寒潮冲击下,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严峻。为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中央和各地政府出台了不少政策举措。如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提出从2009年起用3年时间组织100万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以为缓冲;又要求和鼓励科研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为此支付的劳务性费用和社会保险费补助可由项目经费列支。上海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做好2009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实施引导升学、技能培训、职业见习和就业援助等六大专项计划;加大就业服务和指导力度,等等。与此同时,各高校加大了相关工作力度;社会方方面面包括企业、行业协会、共青团、民政部门等也积极行动,“助推”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
可以相信,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有望较为顺利地推进。但是,金融危机的发展动向及其影响,仍有不确定性,为此我们应当从长计议,从战略的高度和机制的较深层面来思考和破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例如,自去年下半年起不断蔓延的经济不景气是否会延续到明后年?影响会有多大?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变化将对社会就业结构产生什么作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方式和内容与社会人才需求的矛盾应怎么克服?为缓解眼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而由政府“埋单”的新增就业岗位,“投入-产出”效果如何?等等。
立足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成果,以创新思维跳出传统模式,针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我想,我们需要系统化地探索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与机制、社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改革。
第一,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和人力资源主管部门要加强沟通,形成合力,广纳良策,摸清供需潜力,缜密筹划。结合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的制定,着力改变培养和配置使用人才“两张皮”的现状;及时调整高校专业与课程设置,特别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强化学生适应社会和知识技能“盘活、变现”理念和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探索“就业缓冲”模式和机制,使一部分高校毕业生以“专业志愿者”等形式,借助“准就业平台”提升自身素质,并择机优化就业定位。学生自主创业和职业技能培训要作为正式课程,结合专业学习提前展开。
第二,积极发展和优化政府主导的社会中介机构的组织职能,探索团组化、项目制和派遣制用人模式,探索“本地就业、异地工作”的人才流动机制,把人才密度过高地区的富裕人才“按需组合”,输入“人才洼地”;还可探索组织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参与援外和国际合作项目,在实践中考察与培养青年才俊。推进机制改革,不再以“一考定案”的方式从应届毕业生中招收公务员,改变先考上公务员再下基层锻炼的模式,将先后次序易位。
第三,对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有志投身西部开发、边疆农村与落后地区建设的大学毕业生,要加大精神和物质激励力度,明确给予专业深造的优先机会。同时,对他们的户籍管理和迁移应尊重个人意愿,用人单位要在工作与生活上给予更多关怀,并形成制度。
第四,要加强舆论引导和就业指导,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修正家庭对大学生就业的种种不正确的期望与压力。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案例的报道要全面、客观,并警示创业风险,避免以偏概全,产生误导。
任何困难都是有时限的,而机制与体制的创新与改革,将帮助我们克服种种障碍,不断前行。
(作者严诚忠为全国人大代表、东华大学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