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反思就业难 专业设置何时不再盲目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3日 10:46   东方网-文汇报

  “今年经济形势影响了大学生就业,而那些在正常年景就需要学校推动的弱势专业毕业生,今年更让我们头疼。”本市某名牌大学的就业办负责人称,虽然今年不少专业的签约率截至目前已达到30%左右,但是一些弱势专业的毕业生签约人数却仍然是个位数,这一现象在本市高校相当普遍。

  从某个角度看,正是因为专业调整滞后,学校片面强调“大而全”,才导致了毕业生就业难。甚至还有专家认为,高校热门专业的“泛滥成灾”,也是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因素之一。

  盲目跟风,产出大量“滞销人才”

  有些高校前几年什么专业热门上什么专业,从而忽略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个别高校甚至连新设专业的师资都没落实就开始招生,造成了专业重复设置,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很多是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滞销人才”。

  本市某名牌高校的一位教授毫不客气地说,现在不少专业都属于“盲目跟风”,在计算机热的时候,就匆匆忙忙地设置与计算机相关的一系列专业,把原来与弱电相关的专业,也全都改成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经济热的时候,连历史系都开出了与经济相关的专业,但实际上老师的知识并没有更新,只不过是换了个专业名称。“即使是这些老师自己去应聘,也未必能找到像样的工作,怎么可能要求他们培养出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毕业生呢?”

  他举例说,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在培养计算机人才时,为了提升毕业生的竞争力,一般不会按照市场的热门方向新开设专业,而是会先到业界调研,研究专业方向的学生究竟应该学什么,并发掘相关可以拓展的领域,然后根据市场的需求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块。事实证明,这种专业调整手段,才能最大程度地使毕业生符合市场需求。

  盲目求全,毕业生质量堪忧

  如今,大多数高校都希望能够设置所有专业,建设成综合性大学,结果导致不少高校不顾自身条件限制,盲目“扩张”专业,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乏人问津。

  北京大学前校长许智宏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现在缺少大量的高技术人才,但许多高校只顾追求建设研究型大学或综合性大学,并未根据自身实力和社会需求设置学科,反而纷纷增设诸如法律、金融等热门专业,加之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致使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反而成了“冷门毕业生”。本市某高校一位负责学生工作的副校长也坦陈,该校部分专业就是为了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而设立的,这些专业虽然在市场上有需求,但是由于学校在这一领域的实力非常有限,导致学生就业困难。

  许多高教界人士为此呼吁,高校应避免为了升格为大学或建成综合性大学而盲目扩张专业数量。做大做强原有优势专业,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专业人才,才是高等教育的正道。

  盲目调整,未必能跟上市场步伐

  “面对今年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人又在要求我们调整专业设置,但是且不说专业调整后四年才能有毕业生,单单申报一个新专业,就需要两年时间,如此调整,是否就能跟上几年后的形势呢?”某名牌大学校长近日对记者发出上述抱怨。

  据了解,按照规定,每个高校申请新专业,都必须把新专业作为第二专业两年,然后才能申报新专业,而申报新专业则又要经过漫长的过程后才能确定。教育部曾经放开部分高校申请自主设置专业,但迄今为止,本市也只有极少数高校可以自主申请专业。

  实际上,在漫长的申请被批准以后,市场上的人才需求情况可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少教育专家认为,高校应清醒认识到,就业情况与热门和冷门专业关系并不大,关键还是看毕业生自身的能力和实力。即使是热门专业毕业生,能力不强者就业一样困难。应该根据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积极发展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加强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就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