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和收入减少的现实,但这些问题与在家“啃”父母没有必然的联系——
据社科院8月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预测,明年大学生的失业率将超过12%。今年毕业的560万大学生中,到年底预计有150万人难就业,沦为“啃老族”。这与教育部7月的统计“应届毕业大学生68%找到工作”相互映衬。
广东省劳动保障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需要就业的人群中,16岁~34岁的占总量约84%。“新失业人群”已超过“老失业人群”(即“4050”人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一项调查也表明:现在有一部分青年人不找工作,需要依靠父母为其支出部分甚至全部生活费。
这些“啃老族”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风流潇洒:出入饭店,上网冲浪,结伴出游……其啃老的理由无非是:“工作难找”、“工资太少”、“老板难伺候”等等。
工资太少不干
罗洪,1.8米的身高、俊秀的脸庞,这让他常常陷入自我欣赏之中。读了3年大专,罗洪毕业后曾就业过1次,那是在北京一家大型网站做网管,月收入1700元。今年初,罗洪炒了老板的鱿鱼。他要找一个更“美好”的工作,月薪3000元的工作,最少也要2800元。
罗洪的父母均已退休,他们曾劝罗洪不要辞职,并答应每月补助他1000元生活费。但身为独生子女的罗洪,并不理会父母的任何忠告。工作没有了,罗洪不愿回郊区的家中居住,在城里每月花1000元租房住。
一天,罗洪的母亲收到一张银行的通知单,上面记载罗洪的信用卡透支了1.5万元,但用途不明。她打电话追问罗洪是怎么回事,罗洪回答:“不用你管!”就把电话挂了。20天后,罗洪的叔叔打电话问罗洪的母亲:“罗洪要借1.5万元,但不肯说用途,给不给他?”母亲明白罗洪是要还信用卡的欠款,只得说:“你先借给他,过几天我来还给你。”
几天前,记者见到了罗洪的母亲。她告诉记者:“罗洪要用那1.5万元去国外旅游散散心。”
“他找到工作了吗?”
“没有呢。所有的亲戚都在帮他找工作。他嫌这个工作钱少,那个工作没前途,或者单位的名气太小。总之,十几个单位没有一个是他满意的。现在,亲戚们也都不愿管他了。我们怕他没钱,再干出什么蠢事,每月保证给他2000元。”罗洪的母亲很无奈。
患上就业恐惧症
“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陈露的父母在网上用一首打油诗来形容自己大学毕业的女儿。
90公斤的体重一直是陈露最大的烦恼。大学毕业已满1年,她从没去过任何一家用人单位面试。她心里始终有一种就业恐惧感。女生本来就难找工作,胖女生就更难找到工作。于是,陈露索性“破罐子破摔”,不找工作了。在家上网,下载流行歌曲,网聊,都是陈露每天沉湎的“工作”。
父母多次托人给学中文的女儿找工作,陈露一次也没敢去面试。她听了太多的传言,怕用人单位面试官挖苦她的身材。家人催逼得紧了,陈露就大发脾气。
时间久了,家里人也开始体谅陈露的心情,便不再催促陈露去找工作,只是偶尔背着她向别人发一点儿牢骚。但家人的忧虑一直没有间断,“将来可怎么办呀!”这就是陈露父母的心结。
陈露自己认为:“我患了就业恐惧症,需要时间,需要思考、思考、再思考……”
上班了还要家里补贴
“啃老族”当今真的很流行。没工作的“啃老”,有工作的也照样如此。
马娟的母亲对记者说起宝贝女儿来,真是有苦难言,“我们家的时髦小丫头,大学毕业两年了,在一个剧团当剧务,每月有两三千元收入。可她和我们签了个三年君子协定,每月支付其各项费用3000元。不然,就住在外面不回家,打她的手机也不接。这不,前几天,我刚把这月的3000元打进她的银行卡里,她还没回电话呢!”
“她每月的花销怎么要这么多呀!”记者表示惊讶。
“你想想,一瓶化妆品有多贵!她在剧团工作,跟女演员学,一天中的不同时段用不同的化妆品,什么早霜、晚霜,这水那水的,这笔开销每月就不是小数。再说时髦的衣服也不能少。吃饭也是以下馆子为主,她那点儿工资连一个星期的花销都不够。大家都是一个孩子,从小娇惯坏了,年轻人比吃比穿,当家长的能有什么办法呢?”
“邻居家的女孩子也这样吗?”记者问。
“都差不多吧!不可能有‘艰苦朴素’的。有个26岁的女孩子被家长说了几句‘花钱太冲’,她就搬到男朋友家住,不搭理父母了。”
就业难不是“啃老”理由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和收入水平降低,这是事实。但就业难与在家“啃”父母实在是没有必然的联系。
在当前的职场上,尽管千人争一岗的招聘会场面比比皆是,可低薪不就业更是屡见不鲜。一些大学生的眼光高得离谱,总想找个薪水高、上班与玩乐相得益彰的“好单位”,小城市不想去,枯燥的工作不愿干,他们心安理得当“啃老族”。
61岁的何先生现在每天仍要上班发挥余热,挣一些收入补贴家用。可他27岁的儿子却每天在家里上网打游戏。何先生对记者抱怨道:“我实在看不惯他,却也说服不了他。我自己17岁就参加工作,那时月薪38元还要给父母20元。现在有些年轻人缺少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更没有人生的危机感。是我们的教育制度出了问题,还是社会传统过时了?”
对此,北京市劳动问题专家郭兴昌认为,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影响下,有些青年学生就业观念产生严重偏差,就业主动性越来越差。他们书读多了,反倒对工作没有了热情,热衷于享乐。事实证明,这部分年轻人所表现的劳动惰性与家庭的教育、国家的教育直接相关。高等学校教育不仅要教会年轻人书本知识,更应教会他们如何在逆境中求生存、自己养活自己。
一些80后大学生也在网上发帖指出:现在不少同学有好多想法太虚无缥缈,好像太空人。他们不知道去踏踏实实地干一份工作,其实只要有能力,不管什么工作都可以干好!任何工作都需要有人去干,而绝大多数的工作都是有前途的。
就业难不是当“啃老族”的理由。郭兴昌指出,不挑不拣,珍惜和把握每一个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要找到一份工作未必是难事。即便一时没有合适的岗位,也可以先找些零活干干,总比在家闲着强。
“态度决定一切”。总之,要先找一份工作,因为,再不好的工作也是工作。有了一份可以养活自己的工作,总比当“啃老族”要强得多。
记者 丁国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