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研热”升级的同时,不少硕士毕业生把攻读博士学位纳入了计划,“读博热”悄然升温。
形势所迫的选择
赵雯雯(化名)是某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07级硕士,眼看还有半年时间就要毕业,她并没有忙于投简历、参加招聘会,而是专心致志地复习着专业课,准备参加本校的博士入学考试。
“读这个专业,最好的出路就是考博。”赵雯雯说,哲学属于冷门专业,本科生、硕士生要找个对口工作比较困难,同学们常为一些不限学历、不限专业的岗位挤破门槛,而真正合适的工作起点就要求有博士学位,所以她考博多少有些“被形势所逼”。
笔者对几所高校不同专业的硕士生做了简单调查,发现和赵雯雯有同样选择的人不在少数,尤以史学、哲学、医学等专业人数居多。问及原因,“找不到好工作”成了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少学生表示,没有满意的工作,勉强就业再进行二度择业他们有些不甘心,倒不如把“博士”就当作一个“职业”,给自己再留出三年的时间来进行缓冲。
增加砝码的规划
相比求职遇冷转而读博的毕业生而言,热门专业的理工科硕士选择深造的自主性更强。找到好工作并不困难的他们,更看重的是博士学历带给个人的高附加值。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硕士生李玉峰去年11月份起在北京某大型国企实习,两个月后,他萌生了读博的念头。“博士科研能力强,一入职基本都被安排在重要部门,从事高端领域的研发工作,起薪比硕士学历员工高出 2000到3000 元,提升主管的机会很大。” 可与小李不同,更多的学生读博是希望在“求职高校”这一关中得到加分。采访中,多数考博生都把“大学老师”当作未来求职的首选。他们普遍认为,大学老师职业稳定、待遇优厚、工作环境好,还有令人羡慕的假期,不失为最理想的职业。
而更重要的是,“博士学历”本身就是高校各种评价体系的重要标准,它是进大学执教的敲门砖,更是在大学里职称晋升、科研评奖的通行证,要圆自己的大学教师梦,就必须拿到这一纸文凭。
高学历并非“零风险”
拿到了博士学位就业就有了保障?笔者发现,现实并没有考博生们想象的那么乐观。
某名校光学专业的博士生邹凯(化名)曾一心想在高校做科研,但如今他发现这条路并不好走。“许多学校都抬高了门槛,对外校甚至有海外经历的博士优先考虑”,邹凯显得有些无奈,接连几次的应聘,他都遇到了不少来自清华、中科大的对手,竞争非常激烈。
进高校难,“转战”企业的博士们也发现,他们也遭遇着一场“学历歧视”,用人单位提供给博士生的岗位数量有十分有限。
某知名企业人力资源部的邓先生表示,对于招聘博士,公司显得很谨慎。“企业更讲求技术和经验,不少工作硕士就可以胜任,而他们的待遇要求明显低于博士,对雇主来说,显然拥有更高的‘性价比’。”邓先生说,博士的年龄大都接近30岁,但社会经验尚浅,可塑性不高,单一的研究方向又会使人觉得他们办事稍欠灵活、人际交往能力差,所以也导致安排的岗位性质往往过于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