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上的话语权到底有多重要,问问李大嘴就知道了。头一次跟有话语权的人聊天,他吓得只能一个劲儿用“我叫不紧张”给自己壮胆儿。“有话语权就那么重要吗?”人家问。
“那可不是咋的,你说呢?”在大嘴眼里,这个问题本身就多余,答案是明摆着的嘛。
所谓话语权,其实就是控制舆论的能力——关键不在于话多话少,而在于分量。就像选秀比赛里的评分规则,虽说现场每个人的意见都要包含在内,但普通观众的投票价值1分,媒体记者的投票价值2分,而
一个朋友在杂志社工作,编辑部十几个人,每周都要抽出一个下午时间,来讨论稿子的标题。据她描述,每次“头脑风暴”大家都能冒出不少好点子,但究竟哪个最好,却总是争执不下。这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把选择权交给主编,让他做最后的决定——或者从N多备选项里挑一个,或者彻底推翻重来。有意思的是,每次这位主编把定稿后的标题再拿给大家看时,得到的往往是一片赞扬之声,反对意见偃旗息鼓。
可见,当一个人在团队里得到认可,大家都愿意追随或者服从他的时候,他就有了话语权。虽然他这时候说的还是自己想说的话,但是威力却比从前大得多——此时他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整合了整个团队的意志,变得无比强悍。
怪不得李大嘴紧张呢,说得过分点儿,跟“话语权”聊天,就是在接受人民群众普遍意志的审判。万一演砸了,自己就一下子站到主流的对立面上去了,万劫不复倒不至于,但最起码,今后要想在江湖上扬名立万,就比较困难了。
血淋淋的例子摆在眼前。由于家庭住址被掌握着话语权的《江湖月报》曝光,“太极大侠马小强于上月初五在家门口惨遭围殴,至今昏迷不醒。”看见没有,“话语权”说谁是坏人,然后只要挥一挥手,人民群众就会一拥而上,打他个遍体鳞伤。
办公室里也有相似的场景。那个男同事其实请你吃过几次饭的,但大家都说他鸡贼,从来一毛不拔,任你再怎么替他申辩也是枉然。还有那个传说中矫情到有些变态的女同事,如果你愿意刨根问底的话,可能没几个人能举出活生生的例子,来说明她到底哪件事做得不地道。
职场和选秀比赛不一样,我们每个人既是参赛选手,又兼有评委的职责——既评判他人,又被他人评判。同样是PK,如果你的意见权重比别人大,那么在赛场上就具有了先天的优势。因此,能否放大自己的意见,让自己变得重要起来,关键就在于是否掌握着办公室话语权。
有些话语权是天然的,你占据了这个位置,自然在很多问题上就能“说了算”。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位杂志社主编,比如作为管理者的客栈老板佟湘玉,职位赋予他们的权力就是最终拍板,一锤定音。
至于怎么定音、定什么音,佟湘玉是有决定权的——她可以组织大家投票,举手表决是否把店交给赛貂蝉,或者小贝是不是该习武。但同样的,如果某件事她真的有了主意,一句“就这么定了”,即便大家再不满意,也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这时候,任何抵抗都是徒劳的,在话语权面前,你只有乖乖服从的份儿。
还有一些话语权是后天形成的。同样是打工仔,白展堂明显就比李大嘴说话有分量,而人微言轻的莫小贝在绝大多数场合里,更是只有乖乖服从的份儿。
也就是说,除了权力之外,民间意见领袖同样可以占据办公室话语权:他没有一官半职,这种“说了算”的权力也得不到任何制度上的保证,但真要是遇到问题了,大家总是愿意听听他的想法,看看他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进而,他的想法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态度,并且在更大范围内得到认同。
这或许就是江湖上说的“带头大哥”吧。这“大哥”的地位,来自经年累月的积累,实打实的历史业绩,也来自资历、威望和口碑。你看人家白展堂,有危险第一个往上冲,遇到麻烦也总能想出万全之策,这么个主心骨,由不得别人不信服。
甚至,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带头大哥”的话语权比领导职位的话语权,更有决定意义。职场斗争中,下属合起伙儿来做掉上司,这种事你我都不是没听说过。这也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做上司的,尽量避免和“带头大哥”正面交锋的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招安”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就像佟湘玉和白展堂,永远站在同一战线上,煞是和谐。
因为任何一个管理者都清楚,挑战“话语权”,不仅仅是比拼个人实力,更重要的是,要挑战他背后所有支持者的思维习惯和情感惯性。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可话又说回来,作为个人,我们当然不可能事事都和拥有话语权的人保持一致。所以当他说“这是黑色”的时候,即便你再确信眼前这东西是红色绿色黄色蓝色,也不要当面反驳他,而是找一个合适的场合,抱着请教的姿态问他:这为什么是黑色?或者,找一个你认为是黑色的东西让他分辨一下,两个“黑色”到底一样不一样。
总之一句话,千万别冒犯话语权,即便是你对自己有十足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