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两旺是开春以来就从人才市场上传出的好消息。今年,北京市属用人单位对2001届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创下最高水平,从各大学就业办公室反馈的信息看,今年毕业生就业的形势好于往年。
然而,在一片大好形势当中,一个长久而无奈的问题凸现出来:热门专业炙手可热,冷门专业门可罗雀;与新技术相关的行业求贤若渴,其他行业的需求不增反降。换句话说,眼下学热门专业的理工科人才逢上了“好时候”,拿文史类专业文凭的冷门人才工作更难寻。几人欢喜几人愁。
“批发”与“零售”
年初,中文本科毕业,有两年行政单位工作经验的方芳打算跳槽,她满怀信心走进了国展的人才大市场:凭着良好的个人素质和两年工作经验的优势,找一份月薪3000左右的工作应该不难吧?
然而,两个馆看下来,方芳的信心就失去了一大半。放眼望去,超过一半的用人单位将对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写满了招聘职位表,其中尤其以计算机、通讯专业的人才“买家”最多,“出价”最高。她好不容易才在一些招聘表的底端看见了行政助理、文秘、公关策划、编辑等职位名称,期待着挤上前去递出简历,对方往往不冷不热地问一句:“有在某某行业工作的背景吗?”
“招聘网站和报纸上的招聘信息也大抵如此。看来,如今是技术人才的天下。我真恨不得退回去选个理工类的专业死活读了出来,现在随手一抓便是工作。”受了“刺激”的方芳如是说。
如今,计算机、通讯等热门专业人才的确热得烫手。据称,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今年的供需比例达到1∶47,出现了一名清华毕业生47家企业抢的火爆局面。这虽然与清华作为名校的影响力不无关系,但着实反映出IT专业人才大受欢迎的程度。而且据反映,同是刚出校门的新鲜人,学电子专业在IT行业就职者月薪轻易可达五六千元,学文的却依然只有接受一千元的“起步价”。
清华历史系的研究生小赵,本科学的是金融专业。在接触了若干家用人单位之后,他还是凭借本科的金融专业才与一家保险公司达成了就业意向,历史专业的硕士学历似乎很难找到用武之地。
同样是名校的中国人民大学历来以人文社会科学和经济管理类专业见长,面对人才市场上这种“重理轻文”的现象有何反应呢?就业办公室的文书锋老师介绍说,这几年人大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好,总地看来,今年是供不应求。但是他也承认,相对而言,文史社科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要比理工类难得多。打个比方,一些理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往往被用人单位以“批发”的方式要走了,而企业管理等文科专业的毕业生只能等着用人单位一次一两个地陆续领走,相当于“零售”。
“文理合一”与“复合型”
对于人才市场上出现这种“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情况,用人单位的看法似乎集中于“存在的即合理的”这一种解释。目前,从世界范围看,IT专业人才存在数百万的缺口,我国的计算机、通信等新兴行业正处在高速成长期,企业规模扩张非常快,对相关的技术和经营人才的需求显得更加迫切和集中。
而有识之士认为,从长远看,新兴企业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动力,不仅需要坚实的技术基础,更要学会向管理要效益。这样,企业下一步的择人重点必然由“硬”变“软”,从最初对直接参与生产的技术人才的追逐转向对决断企业发展方向的管理人才的追求。
而且目前正逐渐表现出来的趋势是,复合型人才比掌握单一某种专业的人才更加受企业青睐。企业管理人才被越来越多地要求具有技术的背景,而负责产品研发的纯技术人员也在被要求多与客户打交道,增强对市场的了解和把握。
面对目前的人才需求形势,求职者除了无奈,似乎依然只有从自身上下功夫来努力适应它。越来越多的人在以拿两个不同专业的学位的方式来契合这个功利社会的要求。当然,拥有“文理合一”的知识结构对大多数人而言只能是一种奢求。我们仅仅可以建议,文科人才尝试着加深对新技术的了解,为自己增添一些“行业背景”,并通过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阅历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而工科人才也不能只看到今日的利好行情,想有更大的作为,仅仅掌握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唐郢)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