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 | 免费邮件 | 用户注册 | 网站地图





文化教育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新周刊 > 正文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你是哪个“圈子”的?(二)

http://edu.sina.com.cn 2000/07/31  新周刊

  网虫圈

  当我终于成长为骨灰级网虫时,我发现一伙坏小子已经飞快地玩着概念建网站圈钱去了。但我还是大公无私地教育新网虫,使网虫圈的队伍茁壮成长。

  以下是不可不学的网虫语言——网上术语和表情符号,即加入网虫圈的通行证:

  BBS(网上公告板或称论坛)、帖子(在BBS上发表的文字)、斑竹(版主即BBS管理员)、拍砖(攻击文字)、灌水(乱贴BBS)、MIRC(网络聊天专用软件)、ICQ或OICQ(网上寻呼机)、MM或美眉(女孩子)、GG或格格(男孩子)、7456(气死我了)、5555(呜呜呜呜)、9494(就是就是)、8147(不要生气)、TMD(他妈的)、TNND(他奶奶的)、WBD(王八蛋)、SB(傻B)。

  :)最简单的笑脸;:(最简单的不高兴;:-)最基本的笑脸;:-(最基本的不高兴;^-^明媚的笑容;^0^哈哈大笑;*-*看花了眼;*-^挤眉弄眼;^0-妩媚的笑;:-P吐舌头;:-D开口大笑;:->邪恶戏谑的嘴脸;8-)眼镜族的笑;:-<难过的苦笑;-(哼,不看我,小瞧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9舔着嘴唇笑;%-)呵呵,跌破眼镜;@>>--->---一束玫瑰。

  流行作家圈

  美女作家群从“70年代以后出生”的作家圈中分化出来了,作为一群抒写性爱与城市个人生活的流行作家,她们当中一部分善作秀者引发了读者“像某某一样疯狂”,像消费任何一种畅销名牌产品一样“消费某某”。也许是评论家多事,总有将流行作家归类的习惯,流行作家们进入一个个圈内,享受共同荣誉的同时也将承受未来的同时落伍。海外有志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华文作家圈,北京有老而不衰、少年老成的三代流行作家圈,南京有以《钟山》为核心、朱文、韩东等为主角的流行作家圈,广州有统一“小女人”风格的流行作家圈,各省的散兵游勇自觉站到《大家》、《天涯》或别的刊物的旗下,以免自己不被任何作家圈所接纳。

  作协没有上个世纪那么有人缘了,这也正是传统作家与流行作家的区别所在——一个在体制内,一个则在圈子中。于是新兴作家们自行组团,不是为了写出更畅销的作品,而是为了在圈中获得一席之地。

  新美术圈

  所有的实验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艳俗艺术、卡通艺术或打着诸如此类旗帜的“新美术”,都有自己的同志、追随者和市场消费群,在世俗的商业化中他们找到了突破口,得以形成松散然而持续的联盟,我们称之为“新美术”圈。

  当孟京辉做着他的实验话剧时,其他人在各自的新美术道路上也走出很远。在美术年展、威尼斯年展、深圳何香凝美术馆、雕塑年展及各种形式的画展、沙龙和出版物中,我们可以窥得这个圈子的主体部分。有些人顶着艺术家的高帽,有的则潜伏在传媒、商业和广告领域,共同的是他们经常聚合在一起,时不时地揭竿而起亮出新理论新观点新作品新命名。

  有时我们会从新美术圈中呼吸到新鲜的气息,先锋的思想,更多时候,这个圈子给局外人一种颓废和高深莫测的感觉,现成的艺术价值评判标准已显得无所适从。

  IT评论圈

  有一位北京IT评论家把自己名字的拼音字母放在www与.com之间,成立了一个IT评论的集中营,中国IT评论家在这里几乎一网打尽。我这才明白IT评论家原来都是一个圈子的,像亲兄弟一样亲。

  方兴东有一种观点是,在IT之前谁都是小学生,就看谁学得快。IT评论圈显然是一帮学得快的小学生,他们之中学中文的多过学计算机的。

  在网上看过网友对IT评论圈的评论,觉得板儿爷的比喻形容得很过瘾:IT评论家知道的事情很多,板儿爷知道的胡同名也多。IT评论家知道IT业界的事情多,他写得就得心应手,来钱也快;板儿爷知道的胡同名多,地形熟悉,来钱也快。IT评论家善于捧,而板儿爷也有一拿手好戏,你要坐他的车,他就会笑脸相迎。IT评论家写人写事,很讲究技法,板儿爷拉车,也讲究个技巧。当然这其中,板儿爷的技巧靠的是自己的身体,而IT评论家的技法,靠的是自己的笔杆子。这种技法,是有悖于常规和生理,但在实践过并掌握后,就会显得得心应手了。

  有篇《互联网上九种角色》的文章没有把IT评论家算进去,我不知道这个圈子里的人会不会由此而见外。照说,他们也是“人类网络的工程师”啊!

  富人圈

  小平同志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经过20年改革开放,中国算是有了富人圈了,随便去一家高级会所或高尔夫球场你便可一睹中国富人的风采。

  中国的富人圈是这样十类人:私营企业主(其中中国首富的个人财富直逼100亿元)、外资企业和国际机构的中方高级雇员、非金融机构和房地产开发机构的项目经理、个体工商户、企业承包者和技术入股者、著名影星歌星时装模特作家和运动员、律师经纪人广告人和会计师、经常讲课评审的经济学家和司局长、少数违法经营者、极少数腐败官员。

  违法经营者终要绳之以法,腐败官员也将悖入悖出,给世人敲响警世钟。而前些类富人的崛起则反映出中国贫富差距的职业分化倾向明显。当一大批高智高薪阶层成为社会生产和消费的中坚,这个圈子对其它经济上弱势群体的辐射力是强大的。

  车迷圈

  看看中国有多少人考了驾照,又有多少家庭有车,又有多少人收藏车模,期期必买名车杂志,就知道中国人中有那么一拨儿人对车迷得不行了。

  这个圈子有一些共同癖好:往马路上一站眼神就往车身上瞟了,嘴里嘟囔“好车!”;看到宝马的车标就忍不住伸手去摸摸;家里的汽车杂志都快翻烂了,卧室里墙上贴得跟车库似的;对国外名牌轿车和国产车的市场行情及性能了如指掌,在找个老婆和买辆好车之间为花销要犹豫很久;如果开自己的车,宁可自己受伤也不让车有损;对中国加入WTO后车价下降寄予厚望。

  车迷圈中有一小部分可以划归到富人圈中,但大多数人的理想与现实是有距离的。这个圈子经常有技术经验上的交流,互相卖弄现炒现卖的汽车知识是他们人生的一大乐趣。随着轿车进入家庭,车迷圈必将越来越大,越来越有话可说。

  探险圈

  郑和下西洋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次最大型的探险活动了。近来,个人探险却风起云涌,李乐诗这样的“三极”女性是其中的佼佼者。探险圈不断扩大,下有探险俱乐部,上有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以致有人惊呼:中国刮起探险风!

  被誉为现代旅游最高形式的科学探险,对于不愁吃穿、厌倦了喧嚣烦躁的都市、并逐渐对被人类活动印上痕迹的旅游景点失去兴趣的人们最有吸引力。在无人的旷野,追逐自由的风,征服日渐陷入精神困境的自我,是探险者的主要动机。只有一样经历过险境的人,才能体会彼此生命的珍贵与顽强。

  中国目前唯一一家专业从事组织科学探险及休闲探险活动的北京驰野探险俱乐部日前开业了,下个月进行穿越库布其沙漠的首次探险活动;深圳的西藏爱好者们一起放幻灯片分享探险的过程;广州的火狐狸旅游用品专卖店内,贴满了征寻探险同道者的字条。而漂流长江的勇士们至今仍是探险圈中人津津有味的话题。

  不过,让人为这个圈子捏一把汗的是,随着人类征服自然力度的加大(破坏力度也在加大),探险圈的可探之险也越来越少了。如果这一天不久以后不幸到来的话,这个圈子恐怕要到太空去寻找新目标了。

  广告圈

  不做总统,就做广告人——这句话很煽情。

  不可否认广告圈内有众多优秀的大脑,他们在一起碰撞,产生商业创意,传达消费信条。但我们的遥控器“二指禅”功夫能练得这么好,也有赖于电视节目每隔15分钟便要穿插广告人制作的东西,重复多遍之后我们将其统统归之为视觉垃圾。

  其实广告圈也鱼龙混杂,有大鱼也有小虾,有通过专业认可成长为社会名流的,也有靠拉广告贱卖版面为生的,更有抄袭国外同行优秀创意而有所成就的。但好的一面是,这个圈子具有不甘平庸的品格,同行之间残酷的竞争有助于理念的快速整合及思想的新陈代谢,源源不断地为社会提供新的灵感。

  所以有人说,在广告圈,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后,才有柳暗花明。

  摄影圈

  广州的麦田酒吧是摄影人的常栖之所。而在另外一些城市,各种专业摄影协会和发烧友级协会将透过取景器看世界的人圈到一起。

  一张好图片能令你一举成名,但随后的任何一帧照片都是对你是否名副其实的残酷检验。拍得好,大家说应该;拍得不好,又说你以前的那张好图片是“瞎猫碰到了死老鼠”。

  摄影不同写作,写作者一篇成名之后,无人再会怀疑他的写作才能了。由此,摄影圈中人对专业又敬业的同行心存敬意。他们在一起时,关于相机关于技术有说不完的话题。相机是他们共同的尊严和骄傲。

  摄影明摆着是烧钱的事儿,有人搞商业摄影来补贴报道摄影,有人在传媒为拍配图或拍专题左右为难,有人不断在技术上做失败的尝试……这个圈子里的人从不说哪张照片是自己拍得最好的,因为每个人只要手握相机,都把最佳图片的位置留给了下一次。

  电玩圈

  玩电子/脑游戏不再仅仅是中学生的爱好啦,如果你在单位久攻不下一个战略游戏,全办公室的人都会来教你秘笈的。电视台有专门的节目教你玩新的电玩,网上有最新的电玩可以下载,有关电玩的书籍畅销得飞起,叫不习惯卡通一代生活方式的人大跌眼镜。

  无法确切统计电玩族的圈子有多大,但既然网络赋予了人最有趣又刺激的电玩资讯,弃之不顾未尝不是一种暴殄天物。如果说你在现实生活中的智商很高,电玩则可以测试出你在游戏中的智商表现。这其中也有一种微妙对应关系的,玩得好电玩的人在生活中应该也是个可造之材。

  收藏圈

  收藏圈在今时今世比任何世代都要庞大了,肯定的一点是收藏品的物种与手段比起从前来要大大进步了,但收藏者的动机并不一定有前人纯洁。也许,我们比前人更加缺乏安全感,所以在收藏中抽离了情趣,异化为一种炫耀或者说是财富保值的工具。

  另一种景象是无物可收藏,比如藏书。出版变得容易,盈利成为标准,畅销书铺天盖地,各种版本包括盗版的书蜂涌而来,二十出头的年轻作家码出十几本全集,而光盘在瞬间将五六百部经典名著一碟收尽——你藏哪一个?像尔冬强和马未都这样专一的收藏者,其藏品古意恒久,算是藏家之极品了。

  复制与克隆,互联网与光盘,会使收藏显得多余。但人类的生活从来就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取得平衡,收藏是对过去的备份。只因为此,收藏的欲望和梦想的念头将一样经久不息。(文—何树青)






 相关链接
你是哪个“圈子”的?(一)(2000/07/31/ 18:23)
非常“小资”(2000/07/31/ 17:57)
“圈子”里的中国人(三)(2000/07/31/ 17:52)
60问测试圈中人(2000/07/31/ 17:49)
新周刊专栏专题 
 新浪推荐
特别报道:协和式客机在巴黎上空坠毁
新浪奥运专题网站
趣味心理测试
2000高考专栏
中韩足球对抗赛
沪深股市2000年中报
网上学电脑学上网
新浪网勤工俭学信息留言版




新闻查询帮助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