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新浪寻宝大行动,奖品多多,快来加入!! |
|
|
编者的话:自本报不久前报道的《放飞一只自由鸟》之后,上海具有文学天赋却由于偏科太严重而自动辍学的韩寒再次引起了我们的关注。这次不仅是一部一经上市就热卖的小说《三重门》,又添上了一本调侃金庸和琼瑶的《零下一度》。话题也不仅限于韩寒这样的学生到底算不算人才,而扩展到社会文化选择和教育体制,甚至牵涉到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这是我们愿意广泛收集各方面意见并交由读者自己定论的原因所在。 正方意见 来自新闻晨报的消息说,针对是否应该让韩寒上大学的问题,名为唐风的读者说,高等学府为通才敞开大门的同时,也应为偏才开扇窗。想当年,如果也以严格的录取分数线把理科很糟的钱钟书先生拒之大学校门外,钱钟书还会是钱钟书吗?大学为偏才开扇窗,这对偏才和通才都有好处。偏才无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发展空间。偏才一般都极有个性,他们的奇思妙想和“胡言乱语”或许能使学校的学术气氛变得活跃些,也能给通才某些启示。到了一定阶段,偏才社会化了点,通才个性化了些,我们就可以忘却“偏才”和“通才”的称谓,只知道他们都是人才。 名为陆音的读者说,韩寒这类偏才也许在许多家长、老师眼中是个“头痛的学生”,但在许多学生眼中,即使是像我们这些已进高校之门的大学生眼中,也是一个让人羡慕的角色。他至少比我们这些什么都懂又什么都不懂的人多了一技之长。偏才也是“才”嘛,而且如今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需要更专业化的人才,也许通才的发展空间会多点,但偏才的上升速度会令人自叹不如。 读者杨冬认为,很难想象韩寒和那些忙于考六级、考托福、进修双学历的大学生一起说书。现在的大学校园不比80年代。如今,老师和学生都很实际,进入这种氛围,你不得不考虑毕业后如何谋求高薪职位,如何获得国外大学的奖学金。这样的氛围对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来说就不是件好事。云在空中,水在壶。对韩寒这种偏才还是随缘为好。何必一定要用传统教育的缰绳拴住韩寒这种桀骜不驯的野马呢?到时硬逼的结果,只能是一“才”也不“才”。 反方意见 读者周星兴说,有人评价他的《三重门》再好,那也只是一个孩子带有临摹意味的“习作”,而并非是一种建立在厚实的社会经历、深沉的感情积淀上的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当他真正以此为生,就将被一种纯专业的眼光挑剔着。到时候他还能取这个巧吗?没错,偏才是才,可过早地成为偏才有副作用--根基浅,源泉少,要长成大树很难。他建议大学应该接受他。经历过大学教育的人都知道,校园其实是自由的、安静的、富有创意的,那样的氛围有利于净化心灵、沉淀情感,偏才正需要这个。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白墨与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陈石在《科技时报》上发表的看法可算是这场讨论最富学术意味的观点。陈石说,韩寒的局限性表现在他引以为豪,以为“50年无人能及”的《三重门》上。他的优点有二,一是他的小说融入了大量的传统的、特别是传统文学的语言素材。另一点是他有大胆的、反叛的表现。但他小说中有两个方面的缺陷。一个是掉书袋。他把钱钟书的《围城》当作写作的楷模,他在书中不仅掉古文的书袋,也掉英文的书袋。但可以看出,由于他缺少系统、深入的中国文化的修养和训练,尽管他常常提到老子、道子、李白、杜甫、司马迁,但只是停留在一种插科打诨上。他还说,韩寒的时代不是李白、杜甫的时代,甚至也不再是鲁迅的时代。今天,整个世界都网络化了,高科技信息技术统治了这个时代。如果认为数、理、化水平在初二以下,甚至不需要,考零分也可以,只要写一手漂亮文章就行了,这简直是痴人说梦。白墨也认为相对于这个时代的丰富性,韩寒的见识和写作都太单一、太狭隘了。读了《杯中窥人》,我感到在文章光艳的表面下有一颗浅薄的内心,没有什么新东西。韩寒现象让人担忧。一个人的站立,不只需要脚下的一块土地,他需要更大的支撑。文学的创作也是这样,没有其他的知识是不可能的。 编后:综观以上观点我们发现,除了在教育体制、成材模式上人们的观点发生分歧以外,我们还看到了整个社会文化的功利性。像韩寒这样的个例并不代表大多数,更不具有普遍意义。我们相信,大多数人还会在我们熟悉的、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那套成长路线上成材。但韩寒却引发了媒体的大规模炒作,和在此环境下被怂恿的年轻一代个性极端化所产生的盲目崇拜。在社会越来越多元化发展,发展个性成为可能的今天。如何重建个人与社会、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则是韩寒之外的大人们更应思考的问题。(满岩 整理)
|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