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 | 免费邮件 | 用户注册 | 网站地图

新浪寻宝大行动,奖品多多,快来加入!!



文化教育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新浪文教 > 正文

-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网友转贴:“韩寒现象”批判的批判(上)

http://edu.sina.com.cn 2000/09/25  新浪文教

  作者:胡乐乐

  “韩寒现象”是目前国内媒体报道的焦点,也是烫手的山芋,这倒难倒了我们的教育界、文化界和整个社会。对韩寒本人和“韩寒现象”的认识与议论颇多,莫衷一是。但概不外乎两种极具有代表性的派别:褒派和贬派。褒者,嘉其“反叛”的思想、前卫的行为、大胆的创作;贬者,嗤之反叛的思想、越轨的行为、幼稚的写作。那么,对韩寒、“韩寒现象”究竟是该褒还是该贬呢?我们不能片面评议和主观臆断,只能客观地去认识韩寒、“韩寒现象”。只有这样,对韩寒本人的评议才是最公平的、对“韩寒现象”的认识才是最正确的。

  一关于韩寒和“韩寒现象”

  要解读“韩寒现象”,就必须首先要了解“韩寒现象”的主人公韩寒,知道他的基本情况。

  韩寒,男,今年17岁,为上海市重点中学松江二中高一年级的一名学生,嗜好文学创作。

  韩寒读初中的那年,他的短篇小说《弯弯的月亮》和《书店》就分别刊登在《少年文艺》(南京)1997年第7期和第9期上。自此一炮打响后,他就迷恋上继续写作,冲动一发不可收拾。随后,他的另外几篇短篇小说又相继被《少年文艺》(上海)采用。因此,他的作品还分别荣获这两家少年文艺刊物的“少年文艺奖”。1998年中考时,韩寒以低于482录取最低线14分的成绩和长跑特长被松江第二中学破格录取。1999年,在上海《萌芽》杂志社和北京大学等7所大学联合举办的面向全国中学生的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作为一名高一学生的韩寒,他参选的3篇文章《书店》、《求医》和《杯中窥人》全部入围,并最终以《杯中窥人》荣获一等奖。同年,韩寒在上海《新民晚报》上发表文章揭露批判他所受的应试教育。2000年,他再次参赛,《穿着棉袄洗澡》一文以文笔流畅、思想深刻,受到评委的一致好评,获得二等奖。6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21万字的长篇小说《三重门》,并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曹文轩作序,引起极大轰动。该书刚发行即销售一空,上市至今,销售量已逾23万多册--即使在韬奋图书中心,《三重门》也在排行榜之列。不久,他的另一部写宿舍生活的被他自己号称“孔庆东的风格像我”的散文、小说集也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小小年纪的韩寒,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的确不简单;但同时糟的是,他也为此成就付出了不少代价。韩寒迷恋上写作后,除了抽时间抓紧读《钱钟书传》、《草原部落》、《资治通鉴》和台湾作家的书与写自己的小说《三重门》外,几乎很少花时间用于文化课学习。原本还不错的成绩便一落再落。1999年,因考试7门课亮红灯,韩寒按有关规定不得不留级,重读高一。2000年,4月4日,因期末考试又7门课亮红灯,万般无奈之下的韩寒只好办理了休学一年的手续。休学后,他呆在家中继续他想干的事。

  知道了韩寒,了解了韩寒的经历,“韩寒现象”就不难理解了。“韩寒现象”中的“韩寒”代表了现今一部分某一方面极特长的学生的另类式的发展模式。“韩寒”形成一定的规模,便就是“韩寒现象”了。“韩寒现象”的主体的性格大都十分特别,要么张扬,要么孤僻。总之,他们在一般的学生群体中十分特殊,或格格不入,或鹤立鸡群。在众人的眼里,他们是群体、整体的异类、另类等等,反正不和大多数人一样。除此之外。他们的行为举止又十分地大胆,敢走自己愿走的路,具有一定的反束缚性。这类学生到一定年龄阶段,会本能地感觉到周围环境和体制的压抑与限制,表现出异常的作为。这些学生为了自己的理想,拒绝所谓的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或门门及格与优秀;厌倦现行的正规学校教育模式,不甘沉浸在规则甚多的学校中,却极崇尚个性自由、自我学习、特长发展,甚至不惜休学与退学。他们一旦脱颖而出,就很难回归正规的学校教育。“韩寒”们着装新潮、思想前卫、个性鲜明,有一种放荡不羁的样子。“韩寒现象”就是这样一种教育现象,同时也是这样一种多元化价值取向的文化和敢于反叛与创新的社会现象。

  二解读“韩寒现象”批判

  “韩寒现象”牵扯到教育体制变革、文化多元化与融合、社会新价值取向等。因此,“韩寒现象”既是一种教育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还是一种社会现象。当然,对“韩寒现象”的批判就有三拨人了。

  (一)解读“韩寒现象”的教育批判“韩寒现象”的教育批判的典型主张就是大学以下的学生应以全面发展为主,特长发展为辅(次)。这种观点本是对的,但对与“韩寒”,对象的特殊性则决定了它是明显错的。反对韩寒的人认为,韩寒要想成为一个很出色的作家,就必须要先接受正规、系统的学校教育,这样才能打好坚实的基础,以后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和建树。而这样做事实上是没有必要的,也不可能这样做。一个人才、一个作家,必须要有深厚的功底,没有是不行的。诚然,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这并不等于说非要一步一步地在学校中学习。要明确的是,从幼儿园入学到大学本科毕业,整整19或20个年头,而人的生命又何其短暂,把大量时间都花在学校,时间效益不是很高;社会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学到的知识很快就过时,我们还得花更多的时间在校外学。另外,我们不必要就要什么都学,只要基本的会了就行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白墨博士认为,韩寒的“作品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如果真是这样,韩寒的小说就是架在空中的了。白墨从他的职业立场来评一个高一学生的作品恐怕不合适吧。殊不知,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我们知道,任何作者的任何思想意识都是客观的主观反映,原形都能从现实中找到,即使是错误的同样也是如此,怎能说是空的、虚的?这岂不是明显的错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陈石博士认为,“韩寒及韩寒的赞扬者所忽视的主要就是,韩寒的时代不是李白、杜甫的时代,甚至也不是鲁迅所处的时代”;网络时代数理化学得很差是行不通的,“只写一手漂亮的文章就行了,这简直是痴人说梦”,竟“是一个玩笑”。这实在是令我很困惑不解。韩寒不愿意学习数理化,并不等于他不会用电脑、网络等高科技工具。

  至于说韩寒片面发展就更站不住脚了。“他们老说我是偏才,我书法好、作文好、音乐好、摄影好、足球好、长跑好,我怎么是偏才?”韩寒为自己辩解道。这个社会,有所谓的全才吗?有必要吗?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批判者更为忽视的就是,现行教育教学内容,尤其是数理化等自然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脱节是产生“韩寒现象”的根本原因。别人愿意一直在校读完19或20年,那是别人的事,关韩寒何事?况且是学校不容韩寒这样的学生,“韩寒”就只得休学、退学。怎能怪罪于韩寒呢?此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二)解读“韩寒现象”的文化批判韩寒的《三重门》确实是受钱钟书大师的《围城》影响而成的。他初出茅庐,笔法稚嫩些,实属在所难免。至于说韩寒的《三重门》文化底蕴不如《围城》,这更正常了,要是韩寒超出了大师,那简直是真正的怪事。韩寒的初衷肯定是想有所超越《围城》的文化内涵,我们也很希望如此。有人还说韩寒班门弄斧、闭门造车、依葫芦画瓢、画虎不成反类犬,很幼稚。事实上,武断地下结论的人是世界上最幼稚的人。再者,文化是要创新和改造的。韩寒只是想试一试,成了就好,不成就算了呗。如果不试,韩寒又怎知《围城》之深,又怎能赶上钱钟书,何谈最终超过他?谁不是这样的,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深逐步到知之深。总之,扼杀、扼杀,除了扼杀,还是扼杀!这样文化怎能推陈出新、更新换代,不断发展?当然,一个高一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显然是微不足道的,毕竟他还很年轻。我们不可一味地苛求韩寒。他正在成长,需要全面的关爱,不浇水施肥、捉虫犁土就算了,让他自由生长。为何要苛刻地批判,反对他勇敢的决择?

  说韩寒反文化,那就更谈不上了。事实上韩寒并没有反文化,他所反的是那些限制这一代人自由成长的陈腐的东西(文化垃圾)。中国文化的痼疾就是保守。我们知道,文化要进一步发展与繁荣,就必须吐垢纳新。如果我们13亿人每人都反一下,中国文化就会重新焕发出旺盛的生机和勃勃的活力,中国就不会老是这样。不支持,不参与就罢了,严厉批判反对者,其居心又何为?难道不是想彻底封杀我们的文化吗?这些人发言时老忘掉的是,任何文化的发展进步都是与反叛和否定分不开的。不说古代,就说近代的新文化运动,正是那些人高举反叛的新文化大旗,才推动我们文化的近代化进程,最终才有如今的文化。中国文化确实需要新鲜的空气,就像人一样,不然就会鳖死。韩寒至少愿意去这样做。我们理应全力支持他。不是吗?

  (三)解读“韩寒现象”的社会批判很多人说韩寒很狂,自恃写得好和又有媒体的造作,出言太不逊。韩寒确实说过他自己是“一块上海大金子”,说过他的《三重门》是“50年内无人能及”,也说过他自己“古今不肖无双”。有些人就抓住了话柄,说韩寒如此如此之狂。其实,这只不过是年轻人在受压抑后的发泄和自信的表现而已,何必大惊小怪,即使是“狂”,韩寒只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也不必坐立不安。更为重要的是:是这个社会造就了韩寒,逼出了韩寒;韩寒是在无可奈何之下才“造反”的--走自己的路。社会统一的模式、单一的价值取向,压地韩寒都快喘不过气来了。刚求的解放,还没来的及大口呼吸几下,反对者就尾随而至,又说韩寒不合群。按照这些人的逻辑,恐怕“合群”就是一模一样,如工厂的产品一般,可能还有净重大于多少小于多少吧。不允许出格,就是不允许。梢有个伸胳膊跷腿的,就会被认为是出格、不合群。我们的社会难道就是要这样只会听话的“合格”者吗?他们越不安,就越暴露出他们的虚伪。

  陈石甚至认为韩寒“继承了这个时代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从极端的、狭隘的个人立场对待社会、对待人生、对待文学”。实际上,陈石代表这个社会说出了真话--从狭隘的、极端的、片面的角度来看待它的“人”--人只能为它服务,人不可出轨。韩寒是这个社会的受害者。我似乎隐约记得人也应该有人权。人为社会贡献力量、牺牲自己是对的,但人追求个性也没错。社会大环境和形式变了,中国社会已是开放的、包容性极强的社会了。崇尚个性自由、独立发展权利是大潮流、大趋向。“韩寒现象”正集中体现了社会发展趋势。现在,中国社会尚处于转型时期,社会观念的冲突是难免的,但主导方向绝对不可改变。实际上,中国缺的就是韩寒这样的敢于破旧立新的时代闯将。“韩寒”们成了气候,中国就很有希望。

  未完待续(感谢网友chaochao_xiong推荐)




 相关链接
网友评论:十七岁那年,我们在干什么?(2000/09/25/ 13:38)
网友转贴:“韩寒现象”批判的批判(下)(2000/09/25/ 13:13)
网友评论:另类,还是投机--我看“韩寒现象”(2000/09/25/ 11:06)
评论:韩寒是个不更事的勇敢少年(2000/09/22/ 16:30)
争议韩寒:另类的出路何在专题 
 新浪推荐
奥运专题:陶璐娜为中国射落首金
新浪奥运奖牌榜
新浪奥运有奖竞猜
网上购买大幅奥运精彩图片
新浪网推出奥运短信息手机点播服务
争议另类少年作家韩寒
十一旅游征友
最新聊天室:E网情深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