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 | 免费邮件 | 用户注册 | 网站地图

新浪寻宝大行动,奖品多多,快来加入!!



文化教育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新浪文教 > 正文

-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网友转贴:“韩寒现象”批判的批判(下)

http://edu.sina.com.cn 2000/09/25  新浪文教

  作者:胡乐乐

  三“韩寒现象”批判的批判

  (一)“韩寒现象”教育批判的批判“韩寒现象”教育批判者原以为,学校教育是韩寒所必需的。但他们殊不知,应试教育笼不住个性极强的韩寒的。他早就厌恶了这种没意思的教育,憧憬自由、自我教育和充分发展特长的教育。韩寒觉得现行语文教育极失败,死板的很。他举例说,有人给他寄来的用他的文章作分析题的语文题为:“到底韩寒参加了A.全国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B.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C.‘新概念’全国首届作文大赛”。“这是什么玩意儿!”,韩寒出语尖利地说,“考试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教育真伟大!”韩寒受不了这种所谓的教育,故而从学校出走。韩寒语文课不作笔记,但他却比作了笔记的学生还好。这又说明了什么?难道我们只会指责韩寒,不会反思我们的教育弊病吗?是时候了,我们桎枯式的教育与教育体制早该从“韩寒现象”中找找自己的毛病,彻底反思反思教育本身。是不是这样,除了反对指责韩寒,反对批判“韩寒现象”外,我们还应向韩寒学习?成材之路决不是只有学校这一条,而是多条。今年年初,江泽民主席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就已明确指出了这一点。

  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从作中学”。这在现在还是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的,我们应大力倡导这种非封闭的而是开放的、非教条的而是灵活的、非模式化而是多样化的真正能寓教于乐、因材施教的新型教育。学校教育的目的就为了是让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生活。韩寒离校发展自己的写作特长也能达到更好地生活的目的。韩寒反问到,他可以“走出校门去学,在家中学,在路上学,……在成功中学,在失败中学,……如此丰富多彩的学,如此生动有趣的学,难道会达不到‘高中数理化程度’?写不出含量很深的作品?”殊途同归,为什么非要韩寒回到学校呢?事实上,韩寒休学前早已作出了以后决不回去复读的决定。况且韩寒已接受完了九年义务教育,退学自由发展特长并不违法。教育学博士、国家教育部课程研究所办公室副主任石筠和中国儿童中心副主任陈学锋很能理解韩寒,也很支持他。他们认为,让韩寒学他不喜欢的,强迫是没用的。他应该有,也有属于他的方向。

  我们的教育非要培养千人一面的,一写作文就是“啊,我光荣的大桥”(韩寒语)吗?除此之外,关注生活、反映社会、思考人生、反思自我也同样是我们教育所要培养的我们国家急需的人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蒋国华认为我们“一个模子”的教育该停止了。而我们的学校教育的这种模式化的倾向和现象确实很严重。韩寒说“我会让很多人反思自己”。其实,他将会让所有人来认真反思自己,让整个教育、文化、社会人来认真反思自己。“韩寒现象”的意义就在于此。

  韩寒是个文学特长生,如果他是体育、美术、舞蹈或音乐特长生,想必不会招致如此多的非议。在我看来,我们对特长生的观念转变是很有必要的。我不明白,为什么韩寒作为文学特长生却不能和其他特长生一样被高校破格录取呢?另外,所有非议者,都是肇事于性恶说的。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会自主发展,尤其是像韩寒这样将要成人的学生。我们不应专断孩子的教育,而应适时地、民主地给孩子提供发展的建设性的意见,以便孩子更好地发展。

  除了冠以“不合群”和动辄就责令休学、退学外,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别的好办法?教育应对一切受教育者负责。这些都是我们公认的教育民主和民主的教育的基本原则。如果我们的教育连这些基本的都做不到,那我们办教育的初衷和终极目的又是什么?教育不得回避它所承担的责任。

  (二)“韩寒现象”文化批判的批判文化有它的发展惰性,需要有人叫醒它。而中国文化的惰性就是保守性。韩寒在他的作品中讲劣根性,讲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压抑而不敢真正表现自己的解放之愿望。这正是生存在这种文化下的人民的典型的写照与反映。另类式的作品内容,不管恰当不恰当,毕竟或许将会从另一个方面激活我们的文化。大家都知道,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跨掉的一代”并没有脱跨美国的文化,反而从另一面促进了美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担心“韩寒”们会搞坏我们的文化。

  一种文学、文化现象作为一种事实存在,它必然有它存在的理由、客观价值。“韩寒现象”反映了韩寒这一代文化价值观念与“韩寒”们的上一代的文化观念价值的冲突、对抗,以及渴求解脱的迫切的心理需要。《三重门》的畅销就正好映证了这一点。韩寒生活在大上海,升学、就业、生存的压力极大,心理负担很严重。韩寒很敏感地感觉到了,所以,他想抱怨、想发泄、想自由,只能借助于文字。这些文字又绝非文字游戏,它深含这韩寒的许多东西。由此,我也想到了我们的文学批评与政治的关系,“新生代”女作家们的境遇等等。

  我们的文化该为这些孩子作些什么……

  (三)“韩寒现象”社会批判的批判社会往往决定社会上的一切现象。人也会受到影响。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是决定性的。呆板划一的社会下生活的个体于群体,要么是被决定,要么是叛逆的存在。

  中国社会有一个痼疾:总是渴望新生,却又畏惧变革。这种矛盾的未明确选择,决定了这个现状:垂而不死,医而不活。对“韩寒现象”的批判正好生动地反映了这个矛盾。韩寒是一个未常年人,他的“返潮流”式的所作所为,相对于庞大的社会体系来说,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躁动罢了。但它就已经触动了社会,足见其对社会的反作用力之大。“韩寒现象”如以把利匕,刺向了这个畸形、异化的不成样子的压抑人自由生长、发展的教育、文化和社会。同时,中国人又有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想革新,又宁愿苟安。社会需要创新,国家提倡创新。难道今年全国高考作文的创新、多元化价值导向出错了?韩寒就是这样的好学生,具有难得的果敢精神。

  400多年前,出了个孙悟空;现在有韩寒。同样的叛逆,但不同样的“待遇”。难道我们的文化就这样的偏心和无动于衷?!莫非我们的文化病了?但病了还得医好啊!

  要突出强调的是,韩寒的思想或者说是他的言行所表达的东西,并不是他个人独有的感悟,而正是韩寒这一代人共有的思想(或者说是未表示出来的潜意识),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乏的东西。对韩寒来说,他本身就是受害者,是无辜的。我们不能把问题一概盖在韩寒身上。我们所要继续批判的应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的教育、文化和社会原因。

  韩寒问题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个人与社会的问题,更是社会与个人的问题。韩寒实际上是时代的产物。他表现了时代性,即是我们这个时代在经历过近百年的现代化革命以来,在与西方冲突或交融后形成的自我反叛意识或个性独立意识、压抑的或叛逆的心理。“韩寒现象”给我们许多很有价值的思考,特别是他以激烈的方式表达出来以后,常常逼迫我们去作正面回答。所以我们要主动些。不要处于好心关心“韩寒”,想给“韩寒”以正确的指导,却恰恰走向了反面。这种所谓的关心是非理性的、也是不应该的。悲哀?--

  四“韩寒现象”批判的批判的理性终结

  韩寒走的这条路是正确的,前途是光明的。虽然韩寒有些叛逆,但他是有理性的人。据了解韩寒的《萌芽》编辑胡莳说,韩寒参加了两次作文大赛,“当然希望能用这种方式直接被大学录取”。《三重门》的编辑、作家出版社的袁敏说韩寒表现出的是玩世不恭,但内心是严肃的,非常有想法的,袁敏强调说,“他对北大非常向往”。不要误解韩寒,不要指责他,因为既然他作出事关终生的如此之大的决定,肯定有他的道理。我们有尊重韩寒的选择的义务。他需要自由发展。请站在韩寒的角度去,理解韩寒。

  社会转型时期难免出现“韩寒”。韩寒是无辜的。应受到指责、批判的应是现行的教育、我们的文化和中国社会。韩寒已经够烦了,他需要安静,不要再给他添事了。我们至少给他同情、安慰、支持,这样会抚平他受伤的心灵,也会给他无限的发展动力。韩寒从桎枯中费力地争脱出来--求得哪怕是暂时得解放--应被迎入另一个温暖的好报,这个怀抱充满了激情助阵和理解宽容。面对商业诱惑极强的市场经济社会,韩寒的道路上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但我们应该相信韩寒能把握好自己的方向,迈向成功。

  在众人的无端嘲讽下,韩寒依然高昂起他高傲的头颅,直面不屑一顾的所谓的“千夫指”,坚如磐石地、义无返顾地走他自己的路。

  曹文轩这样深情的说:“他早熟,早慧,却也几乎不见孩子的踪影。他思想锐利,对社会、对人生、对周围的一切事,能发出一些直抵要害的见解来。即使人感到可怕,又使人感到惊羡……”曹先生可怕的是什么?是韩寒的叛逆吗?是韩寒的思想和见解吗?可以肯定地说,他可怕的是这种束缚人自由伸展的教育、文化、社会。他惊羡的又是什么?也可以肯定地说,曹先生惊羡的是韩寒大胆的叛逆性格、勇敢的行为等等。

  “给韩寒让出一条路吧!”

  “让他走自己的路!”

  关爱韩寒、关注“韩寒现象”,就是关心教育、文化、社会,关注中国的未来!因为中国的未来的主人是“韩寒”他们这一代!

  参考资料

  1.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2000年2月1日

  2.韩寒:《三重门》,作家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

  《零下一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3.《天才少年被迫休学》,《哈尔滨日报》,2000年月日

  4.丁小平:《韩寒休学引发争议》,《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2000年6月19日

  5.杨东平:《透视“韩寒现象”:全面发展还是个性发展》,《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2000年7月5日

  6.王珲:《谁将左右韩寒》,《三联生活周刊》,2000年第16期

  7.《再看“韩寒现象”》,《科学时报·成才导刊》,2000年8月10日

  8.《该不该为他让一条道--众说风纭“韩寒现象”》,《科学时报·成才导刊》,2000年8月14日

  9.《“韩寒现象”:泡沫上的舞蹈--透析“韩寒现象”》,《科学时报·成才导刊》,2000年8月24日

  10.《为韩寒让出一条道》(本文为满分),《长江日报·2000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选登专版》,2000年7月20日(感谢网友chaochao_xiong推荐)




 相关链接
网友评论:十七岁那年,我们在干什么?(2000/09/25/ 13:38)
网友转贴:“韩寒现象”批判的批判(上)(2000/09/25/ 13:13)
网友评论:另类,还是投机--我看“韩寒现象”(2000/09/25/ 11:06)
评论:韩寒是个不更事的勇敢少年(2000/09/22/ 16:30)
争议韩寒:另类的出路何在专题 
 新浪推荐
奥运专题:陶璐娜为中国射落首金
新浪奥运奖牌榜
新浪奥运有奖竞猜
网上购买大幅奥运精彩图片
新浪网推出奥运短信息手机点播服务
争议另类少年作家韩寒
十一旅游征友
最新聊天室:E网情深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