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0日 01:30   新浪考试

  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一、单项选择题

  1.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B.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D.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

  【命题目的】本题是考查两种认识论,即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题中所提供的四个选项,A项是哲学上的两大派别,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点;B项是两种发展观,即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点;D项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点。因此ABD项都不符合题意,只有C项才是两种认识论对立的实质。考生回答本题,必须首先清楚题干问的是在认识论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这样A和B项就被排除,之后要在C项和D项中选一项。如果知道D项是认识论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点,就只有C项是正确的了。答错本题的考生有两种情况:一部分考生是由于没有搞清楚题干的意思,一见题中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字样,就有可能误选A。另有部分考生对题干的要求明白,但不懂得两种认识论分歧何在,可能会误选D项。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分析题。

  2.在认识活动的形成中,首要的因素是

  A.认识的客体

  B.认识的主体

  C.认识工具和手段

  D.认识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命题目的】本题是考查考生对认识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地位的掌握。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人的认识活动是由认识的主体、认识的客体、认识的中介构成的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在认识活动中,这三大要素缺了任何一个都不能实现现实的认识活动。但是这三大要素各自在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认识的主体是首要的因素,对认识活动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没有主体人的能动活动,就不可能使客观存在的对象进入主体活动的范围成为认识的客体,同样没有主体人的能动活动也就不能创造出认识的工具和手段。这样排除ACD三个干扰项,只有B才是符合题意的。本题虽然非常重要,但没有任何难点。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分析题。

  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

  A.自然的既定的关系

  B.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

  C.纯粹的功利关系

  D.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创造性的关系

  【命题目的】本题是考查考生对主体和客体价值关系的实质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辩证唯物主义的价值观认为,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既不是从来就有的既定的关系,也不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更不是纯粹的功利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创造性的关系,这是主客体价值关系的本质。考生选择本题必须将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与经济学所讲的商品的价值关系严格区别开来,因为人的价值和商品物的价值不同,主体人不仅具有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人具有创造价值的价值。只要抓住这个关节点,选择本题没有任何障碍。正确答案为D。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不定项选择题。

  4.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

  A.人的思维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B.哲学家的哲学体系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C.自然界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D.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命题目的】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在认识和检验真理性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马克思说,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D项。考生回答本题的难点就在于对题干的理解上。马克思说的这句话似乎很晦涩难懂,但是只要抓住题干中的“理论”一词,就应该知道是在谈认识问题,认识就与实践相关,沿着这样的思路,就可以逻辑地推出,把认识神秘化的东西都可以通过实践得到证实和检验,正确答案就会轻松选出。所以D项为正确答案。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不定项选择题。

  5.“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命题目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具体是考查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题干是一位心理学家的话,需要考生将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揭示出来。“人的智力”属于认识范畴,“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是说在实践活动中发展。显然,题干的意思不是讲认识的来源问题,也不是讲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更不是说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这样将干扰项ACD项排除,正确答案就是B项。答错本题的考生可能会是因为误选D项。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分析题。

  6.对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

  A.唯物主义承认,唯心主义不承认

  B.唯心主义承认,唯物主义不承认

  C.辩证唯物主义承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承认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

  【命题目的】本题是考查考生对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的确认。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有一定的难度。答对本题考生必须对经验论的问题有所把握。经验论的观点是夸大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经验论分为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两种。二者的共同点都承认感觉是认识的起点,区别在于回答感觉的来源不同。所以,承认感觉是认识的起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答错本题的考生有可能是误选了A或C项。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分析题。

  7.“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C.感性认识对人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命题目的】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感性认识的局限性的把握。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题干是毛泽东在讲到感性认识的时候讲的一段话,是说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题中给出的四个选项中,C项明显是错误选项,排除。ABD三项都是有关感性认识的正确观点。但受到单项选择的限制,要求选出一个最合题意的选项。而毛泽东这句话主要不是讲感性认识在认识中的地位,而是谈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正由于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才必须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将A和D两项再排除,只有B项才是最合题意的正确答案。考生回答本题也有一定难度,难就难在对毛泽东这句话的理解上,它究竟是指感性认识的作用问题还是局限性问题?从这句话中似乎还不能直接把握。有的考生很可能由于没有读懂这句话的主要指向,而误选A项或D项导致丢分。

  【举一反三】可运用题干直接命制分析题。

  8.马克思主义之前的一切认识论都是非科学的,其根本原因是

  A.不懂得认识是一个辩证过程

  B.否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命题目的】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之前的一切认识论,即唯心论的先验论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缺陷。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比较,之前的一切认识论都是非科学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都不懂得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决定作用,所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最大贡献就是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引起了认识论的伟大变革。所以C项为正确答案。选择类似题型只要抓住“实践”这个关键词,这个马克思主义全部哲学的起点、核心、基础,是不应该选错的。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分析题。

  9.“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菜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命题目的】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的无限反复和发展。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回答本题,首先确定这句诗词是讲认识问题。这样就将D项先排除掉。然后分析ABC项。题干是讲真理性认识,没有涉及到感性认识,A项又被排除掉了。这样只能在B和C两项中选一。题干中的关键词“追求真理”,是指真理性认识的扩展和深化问题,而不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的问题,所以C项是最符合题意的。回答本题要求考生必须将诗句读明白,并抓住关键词“追求真理”,运用排除法进行选择。答错本题的考生,可能会由于误选了B项。

  【举一反三】本题可以直接命制分析题。

  10.“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说明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

  C.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命题目的】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理性认识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题干是马克思的一段话。主要是说B项“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由于马克思这段话理论指向不明显,考生选择本题有一定困难。聪明的考生就应该首先读懂题干的意思是什么,然后再去分析选项。题干中所说的“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一切科学的抽象”就是指“理性认识”,接着往下理解,“一切科学的抽象”,即理性认识“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就是说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理解了题干的意思之后,再去分析题中所给出的四个备选答案:C项明显是错误的选项,因为,抽象的东西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这样将C项排除。ABD三项都是正确的观点,但作为单项选择,只能选一,根据已经理解的题意,只有B项才是最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举一反三】本题题干可直接命制分析题。

  11.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方法的逻辑过程的起点是

  A.客观事物

  B.社会实践

  C.感性认识

  D.思维抽象

  【命题目的】本题通过对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方法的逻辑过程起点的确认,使考生明确各种辩证思维方法的共性——思维抽象性的特点。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辩证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归纳和演绎法、分析和综合方法、逻辑和历史相统一方法、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探讨其中任何一种思维方法,必须限定在思维领域、理性认识领域,一般不能将客观事物、社会实践、感性认识纳进来讨论问题。从这样一个前提出发对本题进行选择,ABC三个干扰项应当排除,D项是符合题意的。回答本题,如果考生对各种思维方法比较陌生的话,会因盲目选择A项或C项而丢分。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分析题。

  1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指

  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实践不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

  C.实践有历史局限性,它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

  D.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命题目的】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不确定性的理解。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由于实践具有历史局限性,所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对于这一基本原理考生是把握的。题中是要求考生理解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或条件性的含义。ABD项明显错误,所以只有C项才是符合题意的,为正确答案。本题难度不大,一般考生都能作出正确判断。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分析题。

 [1] [2] [3]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