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定项选择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0日 01:30   新浪考试

  二、不定项选择题

  1.A皮鞋公司推销员甲和B皮鞋公司推销员乙均被派往太平洋某小岛寻找销路。一周后,甲向A公司报告:“在这里一双鞋也不会卖出去。因为这里的人从来不穿鞋。”乙向B公司报告:“我找到了一个巨大的皮鞋市场,我们的鞋销路会非常好。因为这里的人从来不穿鞋。”甲和乙对同一事实得出不同结论表明

  A.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B.人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

  C.人的认识结果受主体影响

  D.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表现为选择作用和重构作用

  【命题目的】本题是一道有关认识论问题的综合性的选择题,考查认识的本质,以及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

  【参考答案】ACD

  【解题思路】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主体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点,而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集中表现为对客体的选择作用和对认识内容的重构作用。但是人的认识以及认识的结果既受到认识客体的制约又受主体自身的影响,不是随随便便的。题干中所讲述的两个推销员对同一事实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这表明,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是主体获取、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等因素影响着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从而造成不同的认识结果。但是,不同主体认识结果的差异有其客观的根源,归根到底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人的认识结果受主体影响,但不是由主体决定的。因此,正确答案为ACD。

  【举一反三】此题可出分析题。

  2.在认识活动中,认识主体的作用表现在

  A.主体选择和设定客体的结果

  B.主体通过认识工具作用于客体,使客体信息被主体所接受

  C.主体对客体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并对客体信息的意义、含义作出解释和概括

  D.主体创造客体信息

  【命题目的】本题是考查对认识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的确立。

  【参考答案】ABC

  【解题思路】人的认识活动是由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在认识系统中,认识的主体是最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它担负着使实在客体向观念转化的任务。具体表现在:主体通过能动的活动,把物质存在的某一部分纳入到认识活动中,使其成为认识的客体同主体结成认识关系,并选择和设定客体的结果;主体通过认识工具作用于客体,使客体信息被主体所接受,然后主体对客体信息进行思维加工、整理和重构,并对客体信息的意义、含义作出解释和概括。但是无论怎样主体不能凭空地在头脑中创造客体信息,如果这样认为就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这样排除错误选项D项,ABC项正确反映了认识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

  【举一反三】本题题干的内容可用作大型分析题。

  3. 在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前,许多星球就客观存在着,但它们没有成为认识的客体。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后,它们就成了认识的客体。这说明

  A.认识的客体具有整体性B.认识的客体具有能动性

  C.认识的客体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D.认识的客体具有社会历史性

  【命题目的】本题考查对认识客体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答案】CD

  【解题思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和认识的客体不同于客观事物,必须是进入主体活动的领域同主体发生功能性关系,成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这样,随着主体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认识的客体范围也不断扩大,因此认识的客体是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题干所讲的事实就是说明了,随着人类实践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发展,认识客体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进而说明认识的客体也不断地发展变化,认识的客体具有社会历史性。因此,正确答案为CD两项。B项是错误的观点,A项不符合题意要求。

  【举一反三】此题可命制单项选择题。

  4.中国汉代王充在批判孟轲的“良知”“良能”时说:“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这在哲学上坚持了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

  D.唯物主义可知论的观点

  【命题目的】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唯物主义认识论具体观点的辨认。

  【参考答案】ABD

  【解题思路】题干是汉代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关于认识来源的一段话。是说不学习就能获得知识,不勤问就能懂得道理,从古到今,不曾有过。王充这段话在哲学上既坚持了本体论上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坚持了认识论上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同时也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的观点。由于王充是一个唯物主义哲学家,所以C项没有正确反映题干的哲学倾向,可排除,ABD为正确答案。考生正确回答本题,首先要明确王充这段话的唯物主义哲学倾向,由此就可以推导,唯物主义哲学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也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这样的思路就会容易地作出正确选择。

  【举一反三】本题题干的内容可用作大型分析题。

  5.中国古代荀子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其哲学含义是说

  A.能够认识世界是人的本性

  B.客观世界能被认识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所决定的

  C.人的认识是对外界的反映

  D.人们通过实践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

  【命题目的】本题是通过具体观点对认识论问题的综合考查。

  【参考答案】ABC

  【解题思路】这是一道典型的综合性考题。题干是荀子著名的有关认识问题的一段话。其哲学含义是说能够认识世界是人的本性,客观世界能被认识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所决定的,而人的认识是对外界的反映。D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所独有的观点。所以ABC项正确表述了荀子这段话所包含的哲学含义,为正确答案。考生正确回答本题,必须首先知道荀子是一个唯物主义哲学家,他所讲的这段话是唯物主义观点,然后就可以逻辑地正确推导出其哲学含义。本题似乎很复杂,但只要思路准确,作出正确答案,也不会太难。

  【举一反三】本题题干的内容可用作命制分析题。

  6.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D.理论对实践不起作用

  【命题目的】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参考答案】BC

  【解题思路】选择本题必须将马克思这段论述的含义弄明白。马克思这段名言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题中有两个主句,即“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两句话讲了两层意思,前者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后者是说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选择本题还可以用排除法。AD明显是错误的选项,应当排除,只有B项和C项反映了马克思这段话的原文。本题没有难度,即便考生没有读懂马克思的话,也应找出正确答案。

  【举一反三】本题可以直接命制分析题。

  7.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B.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思维加工和重构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创造

  【命题目的】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

  【参考答案】ABC

  【解题思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反映就是选择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思维加工重新组合建构的过程。所以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是一致的。题中所给定的四个选项中,D项明显是错误的需要排除,ABC项是符合题义的正确答案。考生回答本题,有的会误选D项而丢分。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分析题。

  8.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是因为

  A.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

  B.事物本身的复杂性

  C.认识本身的复杂性

  D.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

  【命题目的】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的无限发展和不断反复的理解和把握。

  【参考答案】ABC

  【解题思路】由于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其矛盾的暴露需要一个过程,又由于认识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以及人的认识能力在一定条件下的局限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因此,ABC项均为正确答案,D项的错误在于只承认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而否认了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单项选择题。

  9.价值的主体性体现在

  A.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

  B.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

  C.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

  D.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

  【命题目的】本题考查对价值主体性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答案】ABC

  【解题思路】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用关系。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但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的关系,也不是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因此,正确答案为ABC。

  【举一反三】此题可命制分析题。

  10.下列观点正确表述了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关系的是

  A.真理原则强调客体性原则,价值原则强调主体性原则

  B.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完全一致的

  C.真理是一元的,价值是多元的

  D.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相互补充

  【命题目的】本题是侧重考查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

  【参考答案】ACD

  【解题思路】由于真理是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而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合是一个客观标准而不是主观认为,即真理原则强调客体性原则,而价值原则强调的是有用性,即强调主体性原则;由于真理是对同一个对象的正确反映,所以真理是一元的,而价值即有用性是多种多样的,因而是多元的;真理和价值作为人类活动所追求的两大目标,二者相互补充。所以ACD项的内容反映了真理和价值的区别关系,为正确答案。B项的内容是明显错误的,排除掉。

  【举一反三】本题的任何一个选项都可命制分析题。

  11.列宁说:“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思想可以理解为

  A.真理是具体生动的形象

  B.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C.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D.真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命题目的】本题考查考生对具体真理的确认。

  【参考答案】BCD

  【解题思路】题干是列宁的一句名言。主要是讲真理的条件性。题中所提供的四个备选答案中A项明显是错误的观点。B项是说真理是发展变化的,C项是说真理有其具体的适用范围,D项更进一步说明了真理的具体性。BCD项符合了列宁的原意,为正确答案。有的考生可能会因为不理解或根本没明白A项的意思而盲目多选了该项。

  【举一反三】该命题可以直接命制分析题。

  12.辩证思维方法“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指

  A.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B.在思维中再现具体的过程

  C.由抽象规定,经过逻辑中介,形成思维具体的过程

  D.在思维中形成“许多规定的综合”和统一的过程

  【命题目的】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对“由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一辩证思维方法所包含的内容理解和把握。

  【参考答案】BCD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首先要清楚是在思维领域,在理性认识范畴内讨论问题,与实践活动、具体事物、感性认识暂无关系。这里的抽象是指对事物某个方面本质的规定,这里的具体是指对事物许多规定的综合和统一。“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就是由抽象规定为起点,经过逻辑中介,形成思维具体的过程,也是在思维中形成“许多规定的综合”和统一、在思维中再现具体的过程。BCD项符合题意,A项为干扰项需要排除。本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有一定的深度,需要综合分析能力。一般考生所具有的哲学基础知识,回答本题是很难得分的。大部分考生会将“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与“由理性回到实践”的认识过程等同起来。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中既要把握哲学基础知识,又要掌握一些具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哲学理论问题。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分析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