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分轨 培养社会需要的能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2日 16:33   新华日报

  起点分轨,培养社会需要的能力

  培养研究生到底做什么?记者曾向多所高校咨询,回答多是笼统概念:“高层次人才”。

  “目前,研究生培养依据的学位条例还是1980年制定的。”殷飞说,当时国家急需研究、教育型人才,培养研究生,主要向科研院所输送师资及研究人才。“经过20多年补充,这方面人才趋于饱和,咱们培养的硕士生中,近90%进入社会就业,深造读博不到10%。”

  研究生就业去向变了,教育方式却并没多大变化。趋于饱和的学科没消减,不少新开的专业也延续传统,培养“研究型人才”。

  “我们那时考研,就是认定做学术研究,虽然也有人出于解决夫妻分居之类想法,但专业选择肯定充分考虑,强调个人兴趣。”南大中文系程章灿教授回忆,“1986年我硕士毕业,5个同学的论文出了四本书,有三个进了高校,至今还在做学问。”

  “现在的硕士生毕业很难进高校了,即使能进最多干辅导员。有的学生考进来,觉得学的将来没用,肯定不用功。我也曾苦恼,不知怎么教这样的学生。”

  为学术研究而读研,已非多数人所求,而纯粹的学术型研究生,也未必得到买方市场的认可。解决这尴尬,还是靠调整,让课堂跟上社会需求的转换。王运来提议:借鉴国外研究生双轨制培养模式,把研究生分成直接就业和从事科研,区别培养。

  前者贴近市场需求,主要招收在职人员,侧重培养就业技能,学制可缩短到两年;后者以科研为目标,硕士是为读博士做准备。厘清起点,学生、学校、社会才能矫正错位。“无论直接就业,还是面向科研,研究生只有分类培养,才能与本科教育拉开差距,培养社会需要的不同能力。”赵永乐说。

  宁可放慢招生速度,也要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在很多高校,这已成共识。

  去年,全国研究生扩招增幅已降至6%。南大研究生院副院长许钧说,南大自2002年起就大幅调整研究生课程设置,将原有的3800门课程,对比国内外上百所名校同类课程,淘汰300多门因人而设明显滞后的课程,更新501门。学校还选派一批研究生,赴国外高校参与科研,培养“国际化、高水平”人才。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近期表示,“研究生教育要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今后几年,招生规模增长将控制在2%至5%。”(文中“黎平”为化名)

  本报记者 廖卉 孙巡

[上一页] [1] [2] [3]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点击进入查看更多教育考试的精彩内容~~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