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二、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纸上将所选项的字母黑。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4分)
17. 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 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 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 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E. 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答案】A、B、D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认识的能动性。
【选项辨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认识过程之所以经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既与认识主体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的区分有关,又同认识客体即客观事物有现象与本质的区分密切相关。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上所述,对同样的事物,不同学家认识有别。所以选项A、D正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还承认认识的主体更具有自身的需要,能动的选择认识客体的对自己的有用的方面和属性,即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故B选项也正确。
【相关知识点链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所以,“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有联系的: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以原有的知识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逻辑框架,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同样接触客观事物,由于理论准备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所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就是这个道理。现代科学哲学中所谓“观察渗透理论”、“观察总是负载理论”的命题,也指明人总是以自己的历史文化为背景进行观察的。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提示与点拨】近几年的考试题经常把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与认识的现象和本质结合起来考查,考生应特别的注意。
18.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 世界的可知性
B. 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 认识起源于经验
D.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E.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答案】B、D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选项辨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任何认识都是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对客体的反映,都是以观念的形态再现客体的特征、本质和规律。在这里,客体即客观对象是人类认识的出发点。没有客观对象的存在,就不可能产生相应的认识;一定的客观对象规定着一定的认识指向和内容。与唯物主义反映论相反,唯心主义则把认识看作是纯精神领域的活动,或宣称认识是对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的观念的东西的领悟,或断言认识是对主观体验、感觉、心灵活动的内省,这就割断了认识同客观现实的联系,否定了认识的客观依据,陷入了主观随意性。所以,选项B、D正确。
【相关知识点链接】如何理解认识的本质,这是认识论的关键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任何认识都是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对客体的反映,都是以观念的形态再现客体的特征、本质和规律。在这里,客体即客观对象是人类认识的出发点。没有客观对象的存在,就不可能产生相应的认识;一定的客观对象规定着一定的认识指向和内容。把认识看成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自觉地把这一原则作为自己理论的前提和基础。与唯物主义反映论相反,唯心主义则把认识看作是纯精神领域的活动,或宣称认识是对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的观念的东西的领悟,或断言认识是对主观体验、感觉、心灵活动的内省,这就割断了认识同客观现实的联系,否定了认识的客观依据,陷入了主观随意性。尽管彻底的唯心主义也主张可知论,但由于它把思维和存在看作是一个东西,因而也就取消了人能否认识世界的问题。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能认识或不能完全认识,对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成果持怀疑态度。其错误是在人的认识和客观世界之间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贬损人的理性,为信仰主义保留和开辟地盘。所以,肯定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就是坚持了唯物主义,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提示与点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是历年考查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考生应牢记。
19. 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A.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B.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 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E. 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客观过程
【答案】A、B、C、D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社会的物质性。
【选项辨析】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物质形态的演化和发展构成了人类社会产生的物质前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并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体现了人民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物质交换和物质成果;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发生的物质社会关系。思想关系是社会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反映。人是社会的主体,独立于人之外的社会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E项是错误的。因此,此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社会通过人及其活动(首先是生产活动)来表现其物质性。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上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存在的基本要素。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首先,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体现着人们改造自然的现实的物质力量,实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并取得物质成果;其次,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发生的物质的社会关系,体现着人与人之间活动的互换,其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再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生产方式,并使自然界的一部分转化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使生物的人上升成为现实的人。因此,以生产方式为核心的社会存在是社会关系中的物质实体、物质力量和物质关系的统一体,是一种物质存在,它构成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特殊标志,并深刻地体现了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内在统一性。生产方式不仅是人类社会物质性的集中体现,它还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提示与点拨】选项E明显有误,社会是不能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20. 价值规律作用的实现有赖于
A. 市场竞争
B.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C. 价格波动
D. 资源的有效配置
E. 供求关系的变化
【答案】A、C、E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实现依据。
【选项辨析】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只要是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就发挥作用,在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也发生变化。生产价格形成前,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价值规律作用形式是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以价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形成后,生产价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就变为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没有否定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支配着生产价格的变动。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是A、C、E。选项B说明商品的价值量下降,从而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超额收入的依据,选项D是指价值规律的作用本身,而不是其实现,都不符合题意要求。
【相关知识点链接】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也发生变化。生产价格形成前,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价值规律作用形式是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以价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形成后,生产价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就变为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没有否定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支配着生产价格的变动
【提示与点拨】 价值规律作用的实现是历年考查的重点内容,考生应着重掌握。
21. 产业资本运动过程中采取的职能形式有
A. 货币资本
B. 生息资本
C. 生产资本
D. 商品资本
E. 商业资本
【答案】A、C、D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产业资本运动过程中采取的职能形式。
【选项辨析】产业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依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执行三种职能;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资本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所以此题的正确答案为A、C、D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 资本是在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实现价值增殖的。产业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依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执行三种职能;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资本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
资本要保存和增殖自己的价值,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循环。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中的每种职能形式上的资本,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而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因此,产业资本循环就有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不同的循环形式。
【提示与点拨】有些考生混淆了生息资本指的是借贷资本、银行资本等,故错选此项。
2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与发展的主观条件有
A. 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B. 第一次大革命的影响
C. 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D. 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E. 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正确
【答案】D、E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选项辨析】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系统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从理论上为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寻找答案。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一基本国情为中国革命能够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提供了根本条件。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既存在少数近代化的工商业城市,又有广大的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村,农村可以不依赖于城市而独立存在,且统治阶级力量相对薄弱,这就为无产阶级在广大经济落后的农村发动农民,开展武装斗争,建立红色政权创造了经济和政治条件。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政治发展不平衡,各帝国主义国家为各自的利益,必然要在中国进行划分势力范围的争斗,并表现为各派军阀势力之间的混战。革命力量可以利用帝国主义和军阀之间的矛盾乃至战争,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发展创造生存空间。第二,国民革命政治影响的存在,为红色政权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在湖南、湖北、广东、江西等受到大革命的影响,有过党的组织,甚至发生过工农运动高潮的地方,有着良好的群众组织基础,是革命根据地生根发展的土壤。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国民革命失败后,引起中国革命的社会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而且随着帝国主义和国内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以及它们与人民大众之间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必将促进中国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主观条件。人民军队是红色政权的支柱和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关键。如果没有相当力量的正规革命军队,单靠地方性赤卫队的力量,只能对付小股地方武装的敌人,而不能对付强大的正规的反革命军队,因而便不能形成红色政权武装割据的局面。第五,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及其各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证。这五点可以概括成一个根本原因,两个客观原因,两个主观原因。所以答案是D、E。选项A是根本原因,选项B、C是客观原因
【相关知识点链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理论①关于中国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的分析②“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③关于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提示与点拨】本题关键是看清楚是主观条件还是客观条件,一般考生都能选对。
23. 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有
A. 八路军
B. 新四军
C.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
D. 抗日义勇军
E. 东江纵队
【答案】A、B、C、E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概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的基本史实。
【选项辨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基本史实方面的理解和确认。其中A、B两项都能选出,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东江纵队都是共产党直接领导的,而抗日义勇军却不是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所以此题的正确答案为A、B、C、E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抗日战争前夕,薄一波同志接受党的指示,以帮助阎锡山的名义建立了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并掌握了这支军队的领导权。1945年10月,日军投降后,东江纵队编入了华东野战军,参加了淮海战役。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的广大民众和一部分东北军爱国官兵不顾国民党反动当局的不抵抗命令,组织了救国军、自卫军等各种武装抗日。这些由群众自发组织的军队被称为抗日义勇军。到1932年底,东北各地的义勇军由于各自分散作战,在日伪军的疯狂镇压下一支支的溃败了。
【提示与点拨】提醒考生对一些政治词语要有敏感性,注意记忆和积累知识点。
24. 现阶段,我国确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依据是
A.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B. 公有制经济实行多种经营方式
C.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D. 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也创造价值
E.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答案】A、B、E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我国目前的确定的分配制度的依据。
【选项辨析】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由其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收入分配结构。从根本上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就决定了在分配制度上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另外,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是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重要原因。因此,在社会主义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不是由单一的分配方式构成,而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所以此题的正确答案为A、B、E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由其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首先,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实现了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的平等,这就排除了依靠占有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经济基础,为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提供了前提。其次,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这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承认劳动的差别,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收入的尺度,把劳动贡献同劳动报酬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最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社会产品还没有达到极大丰富,消费品还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可见,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具有客观必然性,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
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收入分配结构。从根本上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就决定了在分配制度上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另外,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是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重要原因。因此,在社会主义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不是由单一的分配方式构成,而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提示与点拨】C项为目前坚持的分配的原则,而不是依据,不要误选。
25.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表现在它
A. 为人们提供基本生活资料
B. 为轻工业提供重要原料
C. 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市场
D. 为经济建设提供资金积累
E. 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提高
【答案】A、B、C、D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
【选项辨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一是农产品是解决人民生活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二是农业为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三是农业、农村是工业品的重要市场。因此,农业的发展将最终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我国农业要解决好的首要问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农产品是解决人民生活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解决中国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农业,我国不可能把解决吃饭问题寄托在别国的基础上。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只有在解决好了人民群众的温饱以后才能够顺利进行。如果农业的基础不稳固,吃饭问题解决不好,就不可能实现我们的现代化。
二是农业为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我国工业,特别是轻工业的发展,有大量的原材料是要靠农业来提供的。如果农业的发展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就会极大地影响工业的发展。所以,农业的发展会直接关系到工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这一基础。
三是农业、农村是工业品的重要市场。我国的人口主要是在农村,农村是我国最具潜力的国内市场。而农村市场的大小以及发展潜力,最终是取决于农业自身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出了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进而又影响到农民的购买力。农村市场能不能开拓,将直接制约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
因此,农业的发展将最终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农业发展比较顺利,就能够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比较好的基础,而一旦农业的发展出了问题,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就一定会出现挫折。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始终要把农业放在基础地位,这一点是不能动摇的。
【提示与点拨】D项与现实情况相反,且并不能说明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
26. 党的组织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A. 精简机构,转为职能
B. 加强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
C. 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D.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E. 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答案】B、C、E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党的建设。
【选项辨析】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统一,需要由党在组织上的统一来加以巩固。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依照这样的组织原则建立起来的。党要能够战胜敌人,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就必须使自己成为有组织的统一的队伍。党组织的集中与民主的高度统一,是党的力量之所在。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就是要把党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所以此题的正确答案B、C、E项。A项属于制度建设的内容,D项属于思想建设的内容。
【相关知识点链接】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统一,需要由党在组织上的统一来加以巩固。为此,就必须在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依照这样的组织原则建立起来的。党要能够战胜敌人,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就必须使自己成为有组织的统一的队伍。党组织的集中与民主的高度统一,是党的力量之所在。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就是要把党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党的建设有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理论建设、作风建设、执政党还有廉政建设等方面,但首先要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用无产阶级思想去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从思想上保证共产党组织的纯洁性。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充分发挥党的民且联系群众的优势。执政党的作风建设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27.1999年5月13日,江泽民同志在欢迎我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工作人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号召中国人民要
A. 始终不渝地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B. 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D. 坚定不移地保持社会稳定
E. 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答案】A、B、C、D、E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时事政治”的内容。
【选项辨析】主要是考查我国主要领导人的发言,美国对我国驻南使馆的袭击是对我国的公然挑衅。并且造成了我方人员重大伤亡和使馆建筑的损失,这是典型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和发展。1999年5月13日江泽民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鼓舞了我国人民斗志,反对美国霸权主义是1999年我国所进行的三场重大政治斗争之一,所以考生应该着重掌握。
【相关知识点链接】美国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力求维护和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克林顿执政时期提出的“一个目标”(美国领导地位)、“三个支柱”(经济、安全、民主)的对外战略总构想,实行全球民主化的所谓“扩展战略”,以及“同时打赢两场地区性战争”的军事战略方针,表明了美国在冷战后的战略,实质是要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以军事实力为依托,以“民主”“人权”为旗帜,对外实现“领导世界”的称霸野心。北约东扩和“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出台,是实施其战略的重大步骤。布什上台以来,奉行“单边主义”外交政策,采取退出“反导条约”等一系列措施,目的依然在于实现“领导世界”的称霸野心。这既引起了世界各种力量对多极化的强烈要求,也使多极化趋势出现曲折。
28. 1999年7月20日,在日内瓦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总理事会会议决定,在今后的6年内轮流担任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的是
A. 意大利前总理普罗迪
B. 德国前总理科尔
C. 新西兰前总理穆尔
D. 以色列前总理佩雷斯
E. 泰国总理素帕猜
【答案】C、E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时事政治”的内容
【选项辨析】世界贸易组织几乎是每年必考的内容,它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维护世界和平和经济发展方面。1999年7月20日是世贸组织总干事的争论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尖锐斗争,侧面上反映了南北分歧,后来采取了这种的办法,由德国前总理穆尔和泰国前总理素帕猜各任三年总干事,但是前三年由穆尔担任,这才平息了这场争论。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为C、E两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1)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它的前身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是一个关于关税和贸易准则的多边国际协定。1948年1月1日协定正式生效。最初该协定只是暂时的性质,一旦国际贸易组织建立即取而代之。但国际贸易组织迟迟未成立起来,在以后的岁月里,关贸总协定就成为各国政府间的多边协定。(2)贸总协定的宗旨是:通过实施普遍的最惠国待遇,削减乃至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促进自由贸易,以便充分利用各国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从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就业,以及提高生活水平。为实现此宗旨,各缔约国接受了以下基本原则:第一,最惠国待遇原则。第二,无歧视待遇原则。第三,关税减让原则。第四,取消数量限制原则。第五,透明度原则。第六,互惠即对等原则。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点击进入查看更多教育考试的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