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作者:王攀
她不是一般的“洋插队”——她是国内首位公费去美国务农的学生。她是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石嫣。30日,在“农村改革与发展”博士生学术论坛上,石嫣向其他博士生讲述了她在美国当农民的特殊经历。(11月2日《京华时报》)
与其说“博士生赴美当农民”,不如说女博士生在美国的田野调查——通过实际参与,而不仅仅依靠书本知识。事实上,带着中国农民闹革命的毛泽东,当年就是通过田野调查,写出了农民调查报告。而提出“乡土中国”之说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更是注重田野调查,他三访老家江村,以蹲点、体验等参与式研究,写了名动一时的《江村经济》。而那时,他已获得了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硕士学位,而这年秋,又获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哲学博士学位,此后在大学当教授更是注重田野调查。可以说,费孝通也是以博士、教授身份“当”农民的。而正因为一贯坚持田野调查,他在学术上成就辉煌,享誉国内外。
与费孝通相比,“博士生赴美当农民”除地点不同,并无新意。相反,我们惊诧于“博士生赴美当农民”,甚至一些博士生因此跃跃欲试,正好说明国内学人遗忘了“当农民”的实质,是参与式研究的田野调查。中国农民与美国农民工作生活条件自是天壤之别,如果真有博士在国内“当”过农民,那么“博士生赴美当农民”中遇到的苦和累,也就没什么新闻价值了。
中国农村发展需要发达国家的经验,但其发展要建立在对自身研究的基础上,换句话说,学人们“在中国当农民”的价值,远远大于“在美国当农民”的价值。但现在,专家、学者不习惯“内看”,过多注意“他身”研究,而忽视“自身”剖析。研究“他身”是为了“自身”,不能本末倒置。就此,很有必要借“博士生赴美当农民”重提、重温费孝通当年的田野调查。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