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记者胡炳俊通讯员徐春浩
2009年考研复试在即,复试过程虽然仅有半个小时,但是要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应对考官的各种中文、英文提问,同时还要展示出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赢得考官的肯定,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事。对此,记者采访了部分“过来人”和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处负责人,就研究生考试面试的相关问题给予点拨,希望考生能从中得到启示,顺利通过研究生“复试关”。
坦然应对“仪表关”
复试前,考生应该修饰一下自己的仪表,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在复试中自然地展示自己的风采。仪表考察主要是指应试者的体态外貌、穿着举止以及精神状态等。
对仪态风度的测定没有专门的题目,而是由考官在整个复试过程中通过观察给应试者一个评定。由于在应试者进入考场后,考官首先看到的就是考生的仪表,这就使考官在复试正式开始前对应试者有了个最初的印象,而这个被称为“先入为主”的初始印象将给考官留下很深的印象,并进而影响甚至控制着复试中考官对应试者的评价。
细心的复试者很早便开始装扮自己的形象了。包装自己的理想效果是,你的确精心修饰过,但却看不出修饰的痕迹,挑不出毛病。要记住一点,服饰和装扮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自我介绍,有经验的复试官会从这里读出你的许多内容,比如你的年龄、家庭状况、经济条件、受教育程度,以及你所喜欢的活动,你的气质与风格等。
谨慎应对“专业关”
研究生复试中,考官提问的专业问题一般不外乎四大类。
专业基础知识。准备这类知识比较容易,把老师平常讲课过程中的重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内容、认为有发挥余地的内容进行充分、全面的准备,为复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牢固掌握初试范围内的知识,复试时就会顺利过关。
当前专业领域的前沿问题、有争议的问题。这类知识靠平时的积累,如涉猎相关专业领域的一些权威期刊,对所报考导师的学术观点、论文、专著应有较深的了解。这部分知识的准备是复试中的重点,因为对于专业前沿问题的把握正是这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如果在这方面能有出色的表现,老师一定对你有良好的印象。
本科毕业论文。复试时,老师还会问一些关于毕业论文的问题,因为毕业论文是大学4年专业学习的一个总结,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考生的研究能力。所以,在复试前一定要好好把握毕业论文的内容,一旦老师问起,要对答如流。
专业著作。在复试时,考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提问,请你介绍一本自己阅读过的专业书籍,这几乎是文科专业复试时的必考题。这个问题考生完全可以在平时的复习中解决。阅读相关专业著作不仅可以让你在枯燥的复习中得到读书的乐趣、学者的智慧,还能给自己以启迪。在读书过程中,要写好读书笔记,记下心得体会,同时要积极思考总结,可以写一个完整的读书报告,这样有利于理清思路,对全书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在回答提问时可以叙述得有条有理,体现出自己的专业素养。
机智应对英语“口语关”
复试中,对英语口语的考查大概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单独考口语,就像雅思口语部分的考试一样,所不同的是内容更加专业化;另一种是在复试中不单独考查口语,而是在很多中文问题中突然穿插一两个英文的问题。相比较而言,后者更难一些,因为问题的随机性很大,可能是学术问题,也可能是生活上的问题,需要你快速作出反应。
准备英语复试最好先写一个自我陈述,尽量写得详细些,包括自己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然后把它翻译成英文,流利地背下来,老师的很多提问都可以用其中的句子来回答。
另外,对专业英语的考查要以一定的专业词汇量为基础,但绝对不是单纯的对词汇的记忆,所以考生不是掌握一定量的常用专业词汇就可以了,重要的是能用这些词汇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能够论述问题。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考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多积累一些常用的短语和句子句型,在准备初试英语作文时,可以多背诵一些范文,记住里面常用的表达方法,对提高口语水平也是大有裨益的。
巧妙应对“沟通关”
在复试中,沟通能力也很重要。首先,复试时要有礼貌,见到老师时要微笑问好,复试结束后要向老师致意。其次,谈吐要从容自信,但不要显得漫不经心;要平和,但不要死气沉沉。与老师交流时,一定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尤其是具有独立思考的闪光点,充分显示自己良好的专业素养。
在回答老师的提问时,要尽量使用专业词汇、引经据典,适当的时候,不妨直接引用专业著作中的原话来回答问题。很多时候,老师提出的问题可能过于抽象,考生一时半会儿无法给出完整、清晰的回答,那么你可以先针对这个问题举一个小例子,以小见大说明问题,同时给自己留出时间思考如何作答。当你没有听清楚问题的时候,不妨重新问一下,不要不懂装懂,答非所问,闹出笑话。
复试是主考官和应试者之间的一种双向沟通过程。主考官可以通过观察和谈话来评价应试者,应试者也可以通过主考官的行为来判断主考官的价值判断标准、态度偏好等,来调节自己的行为表现。所以说,复试不仅是主考官对应试者的一种考察,也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沟通、情感交流和能力的较量。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