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国务院学位办处长任增林日前透露,教育部将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计划5万个,主要用于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原本只有具备数年工作经验才能报考的MBA、MPA等专业硕士学位,今年将首次向应届本科生敞开大门。
在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下,教育部此举,延缓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用意很明显,甚至可以说用心良苦。同时,随着本科生人数的增长,硕士、博士研究生总数“水涨船高”,也有相当的合理性。
但仍要看到,我国大学毕业生总数在人口结构中占比不高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的主因,应不在大学生一边,而在社会没有提供足够的岗位。单单在“大学生”身上着力,可能会事倍功半。这方面,今天的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前车之鉴。当年大学生乃至硕士生的扩招,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扩大内需和延缓就业矛盾。但如果一味采取这种办法,只会拖延矛盾而不是解决矛盾,并且矛盾会越积越多越积越深。
退一步说,即使研究生扩招真对缓解现时的就业矛盾有效,五六万新增硕士生招生名额,相对于700万大学毕业生,也是杯水车薪。何况一个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应届毕业生,直接读完MBA以后出来工作,不见得会比一个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做得好。MBA这类专业学位教育,如果没有工作经验就进校学习意义不大,对个人或是空耗青春与钱财;对学位,则是使硕士文凭含金量进一步下降。过去10年间我国研究生规模急剧膨胀,增长超过7倍,在校生从1998年17万人,剧增到2008年的128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的数量更是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如影随形的则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迅速下降,2006年7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05-2006)》就显示,56.9%的硕士生导师和47.8%的博士生导师认为研究生质量在下降。
更重要的是,根据最基本的投入产出法则,大学毕业生进入研究生阶段的时间和资金投入,势必要求在未来有更高、更好的“产出”。尤其是读MBA的费用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元,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经济成本,都非常高昂,两三年后的就业形势如果仍然严峻,社会将如何接招?
大学生就业难,直接受累于经济周期的波动,而根子则在于我国服务业发展太缓慢,单靠教育方面的努力恐难收奇效。2007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在40%左右,发达国家如美国为80%,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也达到50%。打破垄断、降低门槛,全力促进金融、医疗、教育、电信、电力、城市公共服务、能源、铁路、民航、电力等领域的开放,从而使就业空间获得拓展和释放,方可破除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窄门”。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