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读博别成“移动硬盘”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2日 15:33   东方网-文汇报

  读博别成“移动硬盘”

  徐英瑾

  我在复旦哲学院的博士生涯其实不算长,因为直接从硕士免试升到博士,从1999年到2004年,硕博合在一起也就是五年。博一的时候突击修完了公修课,好留下精力搞科研。读外国哲学需要读很多新出版的外文书,但国内缺资料,学院的两位资深教授当时正好有一个和罗马某大学的合作项目,就推荐我去了。

  到意大利的头一个月的确非常难,在佩鲁贾的语言学校突击学习三个月后,才大致能够应付日常生活,尔后再转到罗马正式学哲学。我把大量的时间都泡在了罗马第一大学和第三大学的图书馆,在图书馆的自助复印机前站了一个又一个下午。

  就这样,大致搜罗齐备了为博士论文而准备的资料,满载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博士论文的写作。博士论文的题目确定为《维特根斯坦哲学转型期中的“现象学”之谜》,好在其框架在罗马的时候就已在脑子里形成了。我喜欢按计划做事情,一天写3000字,不多不少,写少了进度完不成,写多了肯定是垃圾。当时比较流行《欲望都市》,我每天都看两集,作为写论文的调剂。就这样大半年完成了论文初稿,按时提交答辩并获得通过。因为选题比较新颖,论文还获得了2006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对于人文学科的博士来说,做研究课题主要考量的是以下能力:比较好的信息搜索能力(在读材料之前必须先学会找材料),快速的阅读理解能力(面对海量的资料,必须马上梳理出线索、找出重点),比较强的外语能力(尤其在阅读材料基本上是外语的情况下),比较敏锐的问题意识(否则就只能够被资料牵着鼻子走),比较强的理论构建能力(也就是善于搭理论架子,知道什么材料往哪里摆),比较流利的笔头表达能力(一形成想法,就能够熟练地用学术行话表达出来)。很多能力在读博之前就应当有所培养,否则三年肯定来不及。而所谓做博士论文,就是选择一个大小与难度合适的选题,把上面的这些能力一一体现出来。一言以蔽之,素质是基础,选题很关键。一些师弟师妹做选题只看自己兴趣,不看自己能力,也不理会学术市场的需要,最后可能事倍功半。

  最后说句闲话,很多读文科的博士生似乎都太注重读老经典了,却疏于了解当下的学术前沿。实际上经典是读不完的,关键是要整明白道理。不想道理死读书,人就成移动硬盘了。

  (作者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2004届博士毕业生,现为该学院副教授)

  别让博士生存压力太大

  冰启

  我与一位从美国大学回国在国内高校担任教授的“海归”谈起国内教育,他的最深感慨就是:国内的博士生活得太辛苦了,每天为生计而烦恼,他们这样活,根本不可能做出好的学问。这位教授向我列举了他所见的美国大学博士生的学习生活——他认识一对中国夫妇,他们都在美国大学读博士,两人一个月的奖学金有3500多美元,这足够过比较好的生活了。因为没有生存的压力,所以他们能集中精力做学术研究,完成导师布置的研究任务,攻读博士在国外花四年五年,甚至六七年十分正常,博士生没有怨言。

  反观国内,如果夫妇俩都在读博士,每个月两个人的收入加在一起最多不过2000元,这最多可以支付他们在校外的租房。退一步说,学校为他们提供公寓,房租全免,这最多可供两个人的基本生活,不向父母伸手要钱已经十分了不起,更谈不上向父母尽一点孝心。在生活的压力之下,今天的中国大学博士生,有不少半工半读,在求学期间想着怎么赚钱糊口;而随着学业压力加重,能投入赚钱的时间越来越少,博士生则渴望着尽快写完论文,早点答辩毕业去找工作。在这样的生存压力中,那些为了论文的质量,把博士修学年限从三年不断延长到四年、五年的博士生,则成了另类。如此博士教育,质量可想而知。

  让博士生安安心心做学问,这其实就是培养好博士的真谛。但这不是把博士生活费由1000元上涨到2000元或者3000元那么简单,而需要一系列的制度设计——

  首先是全额奖学金制度,对攻读博士学位者,提供全额奖学金,全额奖学金包括全部学费以及足额的求学生活费。

  其次是严格的博士培养规模控制,在全额奖学金制度下,如果申请不到全额奖学金,很少有学生选择攻读博士,而一旦申请到全额奖学金,将在读博期间过上体面的生活,能安心于自己的研究,这无疑要求学校严控博士规模。

  再次是对应全额奖学金制度的教授自主招生、自主培养,因为全额奖学金往往由教授通过自己的课题(或者学校的基金)向招生学生设立,因此对博士报考者的质量特别关注,那些不真正想做学问,而只为一张文凭者,将被排除在招生之外。

  最后则是对应导师资助制的学术民主管理,即学术资源由学者主导配置,而不受学校行政力量左右,让每个教授能根据自己的真实学术贡献,获得充足的学术资源,而不需要在学术贡献之外,耗费精力做学术资源公关。

  由此可见,我国博士生不能体面生活、安心学问的现状,实则是当前招生、培养模式以及学术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的具体体现,只有改革资源配置方式,改革招生、培养模式,才能真正提高博士生质量的过程,我国博士教育才能在与国外博士教育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博士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