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知名人士频陷造假漩涡 学术不端为何升级(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11日 10:03   人民网-人民日报
关注学术不端升级现象
关注学术不端升级现象

  半年多来,学术造假事件不仅接二连三,沸沸扬扬,而且呈现出“升级”特征:一些大学的院长、校长甚至院士等知名人士,身陷学术造假漩涡。

  为什么学术失范现象与这么多学术界权威人士连在一起?是学术不端行为愈演愈烈,还是学术打假力量悄然壮大?

  学术不端司空见惯

  “升级”有其软环境

  中国科协日前公布的“第二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近半数科技工作者认为,当前学术不端行为普遍。调查发现,分别有43.4%、45.2%和42.0%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当前“抄袭剽窃”、“弄虚作假”和“一稿多发”现象相当或比较严重,认为“侵占他人成果”现象相当或比较普遍的比例更高达51.2%。超过55.5%的科技工作者表示,确切知道自己周围的研究者有过至少一种学术不端行为。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及其当事人,相当比例的科技工作者持宽容态度,超过30%的科技工作者表示“非常同情”和“有些同情”,20%表示可以原谅。

  对学术不端行为司空见惯甚至抱有同情心理,无形中为学术不端行为的泛滥和“升级”营造了软环境。有些大学校长对身边的学术腐败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打假”变成了“假打”;有的高校领导意识淡薄,受种种因素诱导,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学术腐败的泥坑。

  对此,教育部长周济指出,多年来,教育部先后印发一系列文件,成立了学风建设指导机构,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然而,高校学风建设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学术失范现象、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必须深刻认识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学校长身兼多任

  超越底线为“学术”

  选拔学术权威当大学校长,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一个惯例。可问题在于,人们往往误把学术权威当成管理权威,无论是否合适,大学校长总是要从名教授、专家乃至院士中挑选。大学校长在从事行政管理的同时,一般还承担着各种科研课题和教学任务。为了保持和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校长们总要在百忙中发表论文或著书立说。在这样的职业环境里,有的校长难免会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在学术上偷工减料、弄虚作假,超越学术道德底线。

  因此,教育界人士认为,大学校长身兼多任,既难以专心致志抓管理,又不能一心一意搞科研,是滋生学术腐败的制度缺陷。

  有学者介绍说,理查德·莱文作为一位学有专长的学者,在担任耶鲁大学校长的十几年里,却没有带过一个研究生、博士生,也没有挂名领衔做过一个具体的科研项目。莱文认为,大学校长是一项需要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全力以赴的事业,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再去旁顾其它事情。不少专家指出,我们的大学校长也应当职业化,不承担科研任务,不设定科研指标,让大学校长从科研的重负中解脱出来,从制度层面遏制学术腐败。

  利益驱动不可小觑

  造假也因“孔方兄”

  据报道,浙江大学“李连达院士论文造假事件”所涉及的研究小组,曾在国际国内多家著名医学杂志上剽窃内容、编造实验数据,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研究小组正是以这些论文立项,获得国家博士后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以及浙江省教育厅、科技厅、中医药局等项目经费资助。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孔方兄”成为一些院士和大学校长学术腐败的直接诱因。

  一位著名大学的校长曾透露,在不少大学里,教授、院长乃至校长的工资收入并不很高,除了各种津贴外,科研经费却是一种可观的经济收入。因此,利用各种手段争取科研经费,仍是大学的一种激烈竞争。有些校长、副校长、院长也不能“免俗”,通过各种办法发表论文争取立项,有时不惜弄虚作假。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教授指出,当今时代,学术不仅可以换取荣誉和金钱,谋取官位,还可为学术机构带来荣誉和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学术成绩就和学术机构、学者个人的利益形成了复杂、紧密的联系,从而构成了形形色色学术失范行为的温床。

  人人都有麦克风

  打假走进信息时代

  有学者分析认为,学术不端行为由来已久,目前的现象并不是愈演愈烈,而是因为学术打假的社会力量悄然壮大,发现的案例才越来越多。特别是在信息社会,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遍应用,大大方便了人们对学术造假的发现和甄别。更为重要的是,现在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惊人,人们一旦发现学术造假现象,就可以通过网络等各种多媒体手段公之于众,成为舆论的焦点。

  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副院长别敦荣指出,现在学术不端之所以屡屡见报,不是因为以前少、现在多,而是由于现在关注的人越来越多了,发现论文抄袭的方式和渠道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反剽窃”软件的问世,更加大了发现论文抄袭的可能性。过去发现的论文抄袭,多属偶然,是碰巧的,而现在,随着网络的普及,只要在网上一浏览,找出相近文章,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仔细一比对,很容易发现论文是否存在抄袭问题。

  不少专家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学术的发展,人们的学术打假意识明显增强了。许多有良知和正义感的专家学者,眼里揉不得沙子,对学术不端行为大胆揭露,让学术造假者难有容身之地。本报记者 袁新文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抄袭 论文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