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看待“考研到底值不值”这个问题?
有人说,现在考研不值了,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理由无非如下:
1、研究生入学考试相对比较难,要想考上,必须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2、现在各个大学都纷纷取消了公费研究生,而代之以奖学金制度,所以考上后所要花费的费用较为巨大;
3、大部分学校研究生培养体制回归三年或是弹性学制,即使考上,三年之后,自己的年龄也不占优势;
4、现在的研究生培养体制导致研究生学习人浮于事,即使三年也没有在学术能力、研究能力以及应用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5、也许最为要命的一条就是——研究生毕业后也不见得好找工作。反对归反对,但是研究生的报名数量还是以每年数以万计的速度递
增,虽然涨幅有所下降,就像北京上海的房价一样,都是涨幅有所下降,绝对数字在增加。因为什么?考研者自有自己的小算盘,会估算自己在这场考试中的得与失、利与弊。
有一组数据足以简单地说明这个问题,据一家权威调查机构调查,学历对于毕业生薪酬的影响大概是这么一个情况:博士生年薪76000多;其次是MBA,大概是75000多;下面是硕士研究生,大概是45000多;其下是本科生34000多;最后是大专生,25000多。这是一个简单的梯形薪酬排列,考研人哪怕是仅仅只为这么一点,也是足以说服自己考研的。这也仅仅是算了一笔经济账而已。
在现实情况下,报考研究生的人大概有这么几种:在校本科大学生、已经毕业两年以上的专科生、在职人员等等;报考研究生的目的也无非是以下几种:逃避就业,继续读书、获取将来就业的高学历筹码、单位晋升加薪需求、为了真正的学术研究。这些目的和需求归类起来无非也就是现实的利益需求和学术的理想价值。这些与我们国家教育部颁发的研究生招生简章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简章规定说:“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以下简称招生单位)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生),是为了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国家培养的目标就是一个实用的,一个是研究的。当然你有一千个、一万个理由来批判和攻击现存的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制度,比如研究生扩招导致导师无力带那么多的学生;学制太短、学生人浮于事,研究生的质量大大缩水等等。但是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需要飞速发展的教育,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不扩张又怎么办呢?怎么样解决人才急需的问题呢?所以扩招本身没有错,不然也不会作为一个国家的教育政策来颁布施行。再说说研究生的培养问题。我们都说研究生质量大幅缩水,有人数学制变短了,学不到东西。这完全是借口!英国的硕士更短,一年就可以拿学位,那么多人乐此不疲的考雅思自费到英国读硕士,也没有见哪位去批判英国的研究生教育体制。所以学到学不到东西,大部分依赖自己的努力,我们知道,研究生入学的时候,各个导师以及各门课程的教师都会给学生列出一个书单,告诉学生什么该看什么不该看,然后在导师和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和学习。但是,我们亲爱的同学们,我们自己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看了这些书了么?有同学说:我们就业压力那么大,论文压力那么大,哪有时间看书?但是,我只给大家说一个现象,我到几个北京比较有名的大学去玩,顺便仔细观察了一下该校图书馆和各个咖啡茶座的人数比较,结果发现,在非就餐时间,图书馆的人数少得可怜,而各种咖啡茶座却人满为患,学生们搂搂抱抱,聊天的聊天,在电脑上看电影,互相依偎,互相扯淡,一边自己无所事事,还在一边骂研究生培养体制不合理。试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习状态和生活状态?拿着父母辛辛苦苦挣的钱不好好读书,却躲在咖啡馆里两情相依,这样的状态,两三年下来,当然什么也没学会,学术能力怎么可能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会提高?怎么样在将来的择业过程中与别人竞争?接着就又会抱怨研究生不好找工作,研究生无用等等。
所以,研究生招生体制没有错,研究生培养体制没有错,至少国家教育部门在不断的调整和改革,正在趋于完善和进步,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借批判这个来给自己的无所事事找借口。
研究生究竟有什么价值?从国家的培养目标和同学报考的目标来看,无非就是:第一,如果我们是怀着实用主义的目的,那么我们可以在研究生学习过程提高自己判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学会如何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怎么样为人处世,怎么样协调工作,怎么样尊重他人等等;第二,如果我默恩怀着崇高的学术理想,那么静下心来好好研读各个相关专业的理论基础,提高自己的学术涵养,学会怎么样作真正的学术,在某个研究领域有真正的建树和贡献。
总而言之,研究生现实和理想价值的实现,还是要靠我们端正学习态度,摆正就业心态。要记住,只有掌握真材实学,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