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答案】B
【解析】题干不是谈互联网本身的成长问题,而是说互联网的使用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即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如同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矛盾一样,互联网也不例外,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本身正确,但是题干更侧重于说明互联网的矛盾性,所以不符合题意。选项C中矛盾双方是积极和消极的对立统一是形而上学的说法,不是所有矛盾双方都是积极和消极的,选项D中矛盾双方的转化一定要在一定条件下,不是无条件的。所以正确答案是选项B。
7.【答案】C
【解析】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下面针对题干进行选项分析:
A选项是错误的。就一定实践过程的进行而言,人们总是先依据一定的认识和理论,制订实践决策,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特点;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先进的阶级、阶层及其代表人物往往提出先进的、甚至超前的思想,指导实践的发展,这是认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B选项的观点否认了科学预见、认识活动自觉目的性和先进思想的存在及其作用。题干侧重于强调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而不是讨论认识的来源问题,所以,B选项不符合题意。
C选项全面而本质的反映了题意。“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这里说的“创造”,就是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因为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动力,还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和认识的目的。简言之,实践高于认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对未来预测的真理性,才能实现创造美好未来的目的。
实践是人类进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特别是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认识则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两者有原则区别。D选项认为两者“合一”,是错误的,应予排除。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8.【答案】D
【解析】题干强调的是认识之所以发展,是因为有实践的需要,D选项正确反映了题意。A选项和B选项内容都是正确的,但不符合题意。C选项的说法片面。
9.【答案】C
【解析】“是否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这是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点。A选项不属于认识论范畴,不符合题意;B选项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不同,不符合题意;D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分歧,同样不符合题意;C选项才是两种认识论对立的实质。
10.【答案】A
【解析】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的关系。第一,运动和静止互为前提,相互依赖。相对静止离不开绝对运动,是一定范围内的绝对运动的结果;绝对运动通过相对静止表现出来,并且通过相对静止找到它的量度。离开相对静止来谈运动,运动也就无从获得自己的规定和衡量自己的尺度。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
11.【答案】D
【解析】“羊吃草”与“割羊草”之间的关系不是因果联系,因为“羊吃草”不必然引起“割羊草”,AB错误;C选项表述错误,联系是客观的;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这体现的就是本质联系,D为正确答案。
二、多选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答案】ABD
【解析】紧扣考点,分析选项:本题的题干中明确给出了考点,即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所以,本题要紧扣考点进行选项分析。A选项中的“解剖麻雀”,毛泽东曾经说:“搞调查研究要像解剖麻雀一样。研究麻雀,只需解剖一两个麻雀,就可以知道所有麻雀的情况。搞调查研究,掌握了一两个地方的情况,也就对所有地方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这生动地揭示了个别反映一般、特殊体现普遍的哲理。抓好典型也是一个意思。选项BD都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的体现。C选项体现的是矛盾不平衡性原理,即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
推出结论: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选项ABD都体现了题干要求,为正确答案。C选项所反映的哲学原理不符合题意,排除。
2.【答案】ABD
【解析】题干分析:题干的意思是如果现象和本质直接合二为一,就不需要科学了。也就是说现象和本质是不能合二为一的,二者是不同的,是有区别的。本题考点: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对于本题,可以用排除法,即排除错误选项。C选项表述明显有误,所以排除。
相关知识点链接: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正是由于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所以要求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
得出结论:由上述分析,不难看出,选项ABD都符合题意,为正确答案。
3.【答案】ABD
【解析】题干引用了毛泽东同志的一段话,旨在考查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关知识。题干指出,感觉的东西,即感性认识,理解的东西,即理性认识。
A选项符合题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所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B选项符合题意。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以原有的知识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逻辑框架,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同样人们接触客观事物,由于知识结构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因此说“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
C选项不符合题意。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
D选项有些难度,题干中那句话的前半部分内容“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指出了感性认识的局限性;但后半部分内容“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则指出感性认识因为具有局限性,所以必须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综合起来看,D选项也是正确的。因此,该题正确答案为ABD选项。
4.【答案】ABCD
【解析】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观性,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特征。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并不是说真理本身就是客观事物,也不是说它没有主观形式,而是说它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本题中,A选项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承认客观真理的前提和基础,符合题意。BCD选项说明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反映论,表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5.【答案】AB
【解析】这是一道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试题,命题点在于寻找和党的群众路线具有一致哲学基础的选项。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它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思想。
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因此,认识主要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从群众中来”,就是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应该把群众的经验和意见集中起来,形成理论、政策和办法。这大体上相当于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把已经形成的理论、政策和办法拿到群众中去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指导群众的实践。这大体相当于将“一般”转化为“个别”,由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理论、政策和办法等得到了检验、丰富和发展。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AB选项符合题意。C选项辩证法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与题意无关,D选项认识论的“认识—实践—认识”颠倒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排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选项。
6.【答案】ACD
【解析】四个选项中的引言都体现了一定的哲学道理,但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践第一观点的是ACD三个选项,因为这三项的关键词“入虎穴”、“改变世界”和“实际行动”都是指实践,都体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B选项“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体现的哲理是学习间接知识的重要性,所以正确答案是ACD。
7.【答案】ABC
【解析】A选项符合题意。B选项揭示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符合题意。C选项揭示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符合题意。ABC三项都正确地说明了实践高于认识的原因,为正确答案。D选项“实践可以离开理论认识的指导”的观点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
8.【答案】AC
【解析】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主体也可以并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式来获得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但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而且人们接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为基础。只有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整的知识。所以AC选项符合题意。BD选项的观点是错误的。
9.【答案】ABCD
【解析】唯心主义先验论从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本立场出发,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否认认识的对象是物质世界,认为认识是一种主观自生的、不受物质决定的东西。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错误,就在于把认识封闭在主观精神的圈子之内,否认认识的客观来源,实际上取消了认识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的问题。所以ABD选项都符合题意。按照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来看,认识不过是对先天存在的东西的回忆,这样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不但没有正确揭示认识的本质,反而使认识神秘化了。所以C选项也符合题意,所以正确答案是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