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心理学:探究“反应时法”的奥秘

2015年04月15日16:56  新浪教育 微博    收藏本文     

  四月柳絮纷纷扬扬,就像2016考研[微博]备考中零零散散的知识点,让考生们捉摸不透。但是,要想肃清知识点障碍,还得需要考生一点一滴的积累,方能成功。今天,都教授和各位考生一同来探讨反应时法的奥秘,以期为大家的知识大厦添砖加瓦。

反应时法 反应时概述 1.反应时研究的简史:A。马斯吉林→贝塞尔:人差方程式:A-B=1.233秒。

  B。赫尔姆霍斯:最早运用反应时技术进行生理与心理指标测量。

  C。唐德斯:正式将反应时引入心理学领域。

  D。冯特:最早将反应时直接作为心理研究课题。

  E。科特尔:揭示选择反应时为何长于简单反应时的原因。

  F。反应时研究第一阶段:减数法,唐德斯反应时ABC时期,1950年赫尔姆霍斯的研究至1969年。

  G。反应时研究第二阶段:加因素法,斯滕伯格,1969年之后。

  2.反应时的含义: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有机体开始做出明显反应之间需要的时间,也称为“反应的潜伏期”,包括感觉器官、大脑加工、神经传入传出所需的时间以及肌肉效应器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其中大脑加工所耗费的时间最多。

反应时技术 1.减法反应时技术:

  A。实验逻辑: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时间。

  B。应用:证明心里旋转存在的实验;句子-图画匹配实验;证明短时记忆存在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的实验。

  2.加法反应时技术:

  A。前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系列进行的而不是平行发生的。

  B。实验逻辑:若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则它们是作用于统一加工阶段的,若两个因素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即相互独立,则它们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C。应用:“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斯滕伯格,揭示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四个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

  3.开窗技术:汉密尔顿和霍基,可以直接测出某一特定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也能比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就好像打开窗户一览无遗。其应用主要是“字母转换实验”,结果表明完成字母转化作业需要编码、转换和存储三个阶段。

  4.内隐联想测验:格林沃尔德,以反应时为指标,测量概念词与属性词间联系的自动化程度,成功实现了对个体的内隐社会认知作为考察指标,内隐联想测验有两种变式。

  5.序列反应时:试图将反应时的逻辑应用于无意识心理过程的研究,证明内隐学习的存在。

  不要犹豫,不要彷徨,只要你还在奋斗的路上,成功就会不离不弃,一直在那里期待你的到来。各位2016考研小伙伴们,反应时法的奥秘,今天你弄懂了吗?预祝各位考生金榜题名,取得理想佳绩!

  来源:文都教育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新浪考研官方微博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文章关键词: 考研心理学2016考研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