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考点解析之运动观

2015年05月06日15:37  跨考教育     收藏本文     

  马哲中的运动观是一个重要内容,是考研[微博]政治中选择题一个重点考查知识点。在历年的真题中,2006年第1题、2007年第1题、2013年第1题分别都考查过运动观。下面,跨考教育[微博]政治教研室吴迪老师为大家梳理一下运动观的原理内容。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那么,到底如何理解马哲中的“运动”呢?我们可以根据恩格斯这句话来帮助我们理解:“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既然是物质是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那也就意味着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即有物质必然有运动,有运动必然有物质。首先,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即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其次,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着,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载体。如果不能正确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这种不可分割的关系,将其割裂开来,会导致两种错误:一方面,如果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会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另一方面,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物质是运动的,那么物质运动存不存在一种特殊状态呢?回答是肯定的。物质运动过程中存在一种暂时的、特殊的、稳定的状态,称之为静止。所谓静止,就是指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理解记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即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在此,我们需要强调一下,静止的意义在于,它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以2007年考研政治真题的第1题为例,进一步理解一下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静止是( )

  A。运动的普遍状态 B。运动的内在原因

  C。运动的衡量尺度 D。运动的存在方式

  【答案】C。

  本题考查的是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的关系。第一,运动和静止互为前提,相互依赖。相对静止离不开绝对运动,是一定范围内的绝对运动的结果;绝对运动通过相对静止表现出来,并且通过相对静止找到它的量度。离开相对静止来谈运动,运动也就无从获得自己的规定和衡量自己的尺度。任何事物相对静止的状况都是它过去的运动所造成的,并且是它将来运动的出发点。因为物质的多样性和事物的某种状态只有在相对静止中才体现出来,只有了解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的状况,才能清楚地了解它过去的运动,预测它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才能区别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并对其进行研究。第二,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在相对静止中又有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新浪考研官方微博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文章关键词: 考研政治运动观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