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美国学术界曝出一个几年不遇的大丑闻:一名加州大学政治学系研究生发表在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上的论文,被发现涉及数据抄袭与作假。而涉事论文的合作者,则是哥伦比亚大学一位有名的政治学教授。
这桩学术造假不但性质匪夷所思,被捅破的方式也极不同寻常:如果不是一个博士生缺钱做毕业论文的数据调查,也许永远都没人去质疑它的真假。
大卫·布罗克曼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学系的博士生,2013年时还在上三年级。同年9月他读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迈克尔·拉科的一些文章,深感佩服。 拉科当时是政治学系的研究生。两人在美国政治学会举办的年会上(芝加哥)碰面,拉科向布罗克曼展示了自己的一些初步研究结果。
这些研究成果相当了不起,任何看过的人都认为它们会轰动学术界。布罗克曼也不例外。拉科的研究里有一个环节是让拉票人去加利福尼亚州选民家里游说。他在调 查报告里写道,拉票人先表明自己是同性恋者,然后以此为前提同选民就婚姻平等问题展开简短的讨论——这会深刻影响到选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拉科这个结论是 通过谈话前后进行的在线调查得出的,他还告诉布罗克曼,他计划让一个大人物也参与到这个研究里——唐纳德·格林。后者是哥伦比亚大学一个声望很高的政治学 教授,也是布罗克曼在耶鲁大学的本科论文导师。
拉科的研究结果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部分在于它们挑战了几乎所有的已存政治信条。过去的研究报告显示,政治游说能在某种程度上有效影响到选民的决定,而拉 科的调查结果则表明事实并不如此。先前的无数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同等条件下,人类总是会坚守自己的政治信念,即便他们的信念在劝说下稍稍有了动摇,一当 他们发现游说者的企图,就极可能扳回自己的立场。但拉科却发现这并不是广泛适用的:他就人们对同性婚姻的看法作了先后比较,发现人们的前后观点有了很大的 改变,而且会持续数月的时间。
2014年12月,拉科和格林的研究报告在著名的《科学》杂志上发表,引起了大轰动。这篇题为“当接触改变思想:一种传播同性恋平等权的表达方式”的文章 引起了《纽约时报》和《美国生活》(观察者网注:美国国际公共广播电台的一档每周一次的广播节目)的关注。它还迫使许多研究者改写了自己的课题,改变了游 说者与赞助商的拉票方式,并且激发了一系列的后续调查。
布罗克曼在看到拉科的研究成果后十分动心,想展开同样性质的调查,即,自己寻找拉票人,自己制作调查样本。他面临的首先是预算问题。他做了大致估算:拉科 的调查需要的拉票人是一万,每个人的报酬是100美元。也就是说,展开这样一项研究需要100万美金。疑点就在这里,拉科只是个研究生而已,除非他自己财 力丰厚,否则根本无力进行这个课题。布罗克曼给许多民意调查公司发去一份咨询提案,得到的大部分回复都一样:它们也没有能力来做这样一项调查,何况是一个 研究生?那么,拉科是怎么做到的?
上个月下旬,布罗克曼和他的朋友乔希·卡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生),还有耶鲁大学政治学家彼得·阿罗瑙公开发表了一份长达27页的报告,逐条指出了 拉科与格林那篇文章存在的许多“谬误”。“谬误”是个客气的字眼,事实上,这份报告揭露了一个严重的事实:拉科根本没有做过任何的调查,他声称同一家名为 uSamp的调查公司有过合作,却拿不出任何的证明。实际上,拉科的做法很简单,他先找来一份早已存在的数据,再把这数据据为己有,伪造出那种充满说服力 的“效果”。这种数据造假近乎无耻,很少有人敢这么做,而敢在《科学》这样的杂志上造假,称得上胆大包天。拉科的合作者格林第一时间致信杂志,要求把文章 撤下,而《科学》杂志在未征询拉科本人意见的情况下应允了这个要求。拉科已得到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份工作,预定会在6月份正式入职,目前他拒绝回应媒体,并 且试图修改他简历中的不实之处。
但在布罗克曼、卡拉还有阿罗瑙公布他们的报告之前,有人就对拉科的数据表示了怀疑。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乔恩·克劳斯涅克说直到《美国生活》的制作人 联系他之前,他都没有听说过拉科的研究,他认为这项研究听起来不可行,但当他看到这篇报告的合作者有格林时,就打消了疑虑。《我们的科学》 (Science of Us)杂志致信格林,格林承认自己没有尽到监督责任:“我无地自容,我从没想过数据的真实性问题。”
不止克劳斯涅克一个,学术界和媒体都把拉科的研究结果视作真理,尽管它们看起来就显得不可思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格林名声在外,大家看到他本人是这份报 告的合作者,自然就相信了。而另一方面则是,不论是学者、记者还是社会活动者都倾向于相信拉科的调查结果。这是个雪球效应:这项报告影响越大,相信它的人 就越多。
拉科投给普林斯顿大学的那份简历(它也是在网上公开的)里也包含了大量的虚假信息:他列举了自己进行过的项目,这些项目总计需要79.3万美元的赞助—— 一个政治学研究生根本就拿不到如此多的资助。他还伪造了一份教学成果奖。拉科的许多虚假信息(包括那份研究报告里的数据)多年来都在众目睽睽之下,但直到 布罗克曼他们公布那份报告以前,没人想到去质疑这些东西的真假。格林在这一丑闻曝光后说:“我不明白的是,他在对数据造假之前就应该清楚,如果有同行想重 复他的研究,他们会发现根本不可行,真相也就暴露了。……既然如此,干嘛不老老实实做研究?”
为什么要等这么久人们才发现真相?这样一个丑闻对美国学术界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的科学》杂志采访了布罗克曼,在三个多小时的谈话里,布罗克曼向记者原原本本讲述了这整个事件。
布罗克曼认为,他的经验可以给学术界敲上一记警钟:以政治学界为例,它并不鼓励青年学人对同行进行质疑。在他展开这项调查时曾多次受到朋友以及导师们的告诫,他们告诉他不要继续下去,除非他想以“闹事者”的身份出名,或者被人讥笑为自己没有创意,专挑别人研究成果的刺。
2013年12月时,布罗克曼正准备展开同拉科一样的调查,所以他也咨询了uSamp,就是那家拉科称同自己有合作关系的数据公司。布罗克曼并未提及拉科的名字,只是询问该如何进行此类调查,对方称没有做过这样一类调查,也许不能胜任。
接下去布罗克曼向许多其它的调查公司发去了提案,但得到的回复差不多,它们都认为,类似拉科的研究报告里所提到的那种调查规模太大,它们无力进行。布罗克曼说他当时起了疑心,因为按拉科的情况看来,uSamp只花了一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项调查。
2014年秋天,卡拉加入了布罗克曼的项目,也就在这段时间里,布罗克曼看到了拉科的原始数据(他读到了那篇还在审查中的研究报告)。他很快就发现不对头的地方:一份大规模调查样本的数据是不大可能这样井井有条的。光从数据来看并不能发现有什么漏误,但显然它们缺少进一步的支持。这时布罗克曼的心里开始有了底。
布罗克曼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师友,大多数人提醒了他两件事:第一,除非他有合理的证据,否则就不能贸然提出怀疑。这会影响格林的声誉,也会影响到正在起步的拉科的学术生涯;第二,即便数据真的有猫腻,布罗克曼也不该冒险当出头鸟。
对于一个前途未定的青年学者来说,这些劝告并非没有道理。首先,当你公开质疑某人的研究成果时,你不可避免会陷入麻烦。如果那人比你有声望,比如说格林,那你就是在嫉妒,在炒作;如果那人与你地位相当,那你就是在排挤同行,并且枉费心机。要知道,在学术界这个小圈子里,所有人都知道彼此的研究方向,也许那个你攻击的人,正是评估你毕业论文的人。再者,学者的声望是靠自己的研究成果积攒起来的,质疑旁人的研究成果对自己的学术生涯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因此布罗克曼决定低调进行调查。他在PSR网站(观察者网注:这个网站的主要用户是政治学研究生和助理教授,原意在提供工作信息,后来变为大杂烩论坛)上发布了拉科和格林研究报告中用到的一小部分数据,并指出数据存在两个不合理处:第一,参与调查者对同性婚姻以及同性恋者的态度在总体上持平,这并不符合实际,因为这类有情感倾向的调查总会得出大相径庭的结果,所以总要进行“二次测试”,以得出一个比较可靠的结论;第二,如果展开一项大规模调查,比如拉科研究里进行的这种,总会有人捣乱,给出的答案南辕北辙。但这组数据显示,参与调查者给出的回答,在口径上基本一致。“这种数据的平稳性显得不可思议。”
但这个帖子不久就被管理员删掉了。(直到拉科的造假丑闻被传得沸沸扬扬,这个帖子才得以重见天日。)布罗克曼感到有点挫败,他说,既然连这样的网站都不让发这个帖,那也许就不该再追究下去。
在此期间,布罗克曼仍然同拉科保持联络,他常向对方咨询研究方法,拉科给出的答案总是很含糊。当时布罗克曼正同卡拉一起进行一个项目,但他们发出去的13878份问卷只得到了100个人的回应——他们提供的钱并不少。在这种情况下,布罗克曼又发邮件给拉科,但拉科没有给出明确回复。布罗克曼接着给拉科的一位合作者(他希望匿名)写信,对方给他转发了一份拉科写的邮件,在那封邮件下方,还附有拉科给杰森·彼得森的邮件。后者是uSamp的一位职员。
布罗克曼和卡拉决定联系这位杰森·彼得森,却发现uSamp根本没有这个人。他们又给这家公司发去邮件确认,得到的结果是:uSamp自始至终都没有叫这个名字的人。
但直到这一阶段,两人仍然觉得火候未到。师友给出的建议仍然是:小心点,别暴露自己。
到5月16日,布罗克曼、卡拉,还有阿罗瑙(在发现彼得森并不存在后,他也加入了这个队伍)终于有了突破性的发现。卡拉在CCAP,一个知名的政治学大[微博]数据集里找到了疑似卡拉使用的原始数据。他们下载了那份数据,再对它们进行统计验定,得出的结果就是:拉科那份研究报告里用的数据,就来自CCAP。
第二天卡拉、布罗克曼和阿罗瑙就完成了他们的报告,并把它发给了格林。格林很快做了回复,说自己会要求《科学》杂志撤回拉科的文章。
之后格林告诉了拉科的导师,拉科承认说他并未像自己描述的那样去进行这些调查,但其余的谈话内容不得而知。格林在5月19日发出声明,要求撤回稿子,同日,布罗克曼三人发表了他们的报告。
5月20日,一个知名的科学博客《撤稿观察》将这个学术丑闻公之于众,由于访问人数过多,导致了网站的崩溃。
布罗克曼说,此事可以给后进的学人们一点启示,当你有所怀疑时,不要惧怕,只要以一种负责的学术态度去验证自己的观点,你的努力就不会白费。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原标题:加州大学研究生论文造假 合作者系哥大知名教授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