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推荐:《开往远方的列车》

2015年01月06日16:20  新浪教育 微博    收藏本文     

  内容简介:

  《开往远方的列车》内容简介:19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大约有十万个无家可归的孩子,从纽约由火车送往美国中西部的小镇和农庄。儿童救助协会的负责人查尔斯·罗林·布莱斯,希望将这些孩子安置在能够照顾他们的家庭中。有些孩子受到很好的照顾,有些过得不太好;有些孩子只是从一个悲惨的处境,换到另一个悲惨的处境;有些孩子找到了安全的家,还有爱。故事中前往西部的十四个孤儿,也都梦想过更好的生活。孤儿列车真有其事,但火车经过的路线和地点都是虚构的,那个叫作“远方”的小镇,也只能在作者想象的地图上找到。

  我们现在的孩子,在家里都备受宠爱,但是再严密的呵护,他们始终都有需要独自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他们总会遇到挫折,困难;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总归是避不开生老病死等问题。那么在我们的孩子真正遇到这样的情形之前,我们该如何教导他们?或者当他们在困苦之中的时候,我们如何适当引导他们呢?绘本《开往远方的列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参考,那就是教导孩子即便是在困苦无望之际,也要鼓起勇气,正视自己,面对现实;打开自己的心去接受而不是逃避。

  《开往远方的列车》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在18世纪有很多被抛弃的孩子住在纽约大街上,当地政府为这些流落街头的孩子建起了孤儿院。但是在纽约地带弃儿人数增长过快,因此政府必须找出对策——纽约市决定把这些孩子送到中西地带的农场去,孩子们于是搭上了去往得克萨斯州、阿肯色州、内布拉斯加州和俄克拉荷马州的火车——这就是所谓的“孤儿火车”。这里的“火车”就是我们这次这本绘本中的“列车”。

1《开往远方的列车》

  看到这本绘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唯美的封面,暖红的色调在平静之中却又衬托出几许焦虑和不安。而真正焦虑的源头是画面上两个手拉手,身影摇曳的小姑娘,她们正是玛莉安和五岁的萝拉。透过画面我们虽然无法看清两个小姑娘的表情,但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对现实的无助,对未来生活的迷茫。随着一页页绘本被翻开,我们的心随着小玛莉安的际遇而起起伏伏。由于列车上的孩子们都是作为潜在劳动力等待被领养的,所以在列车停靠了一个又一个站台之后,来领养的大人们选走了高大,健壮的孩子,而始终没有人愿意领养瘦弱的玛莉安。终于,我们揪着的心在最后得到了舒缓,在列车的最后一站“远方”,终于有一对淳朴的老夫妇收养了玛莉安,老妇人还把玛莉安送她象征“妈妈”的羽毛别在了自己的帽子上。这个凄婉的列车故事终于被善良的作者赋予了一个稍显明亮的结局。而这正是伊夫•邦廷的伟大之处,她总能在任何情况之中给人们正面、积极向上的力量,而这也正是我们在教育孩子时需要时时教导给他们的。

《开往远方的列车》《开往远方的列车》

  在传统的一些儿童读物或者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内容常常是被回避的。只是单单把美好、正面的一面展现给孩子,而对他们的困惑,忧虑甚至是痛苦避而不谈,以为他们长大了自然就会好了。但是这样的做法恰恰是大错特错。很多父母们也宁可为孩子建立一道屏障,让她们远离那些承重的话题,这也实在不是明智之举。试想一下,如果孩子身体上有了任何的病痛,我们会选择只用食物、玩具等引开孩子的注意力,而对疾病这以事实视而不见么?答案是很明确,“当然不会!”因为这样的处理方式只会让孩子病情加重,乃至危及生命。即便能痊愈,也可能留下病根儿,对孩子一生的健康不利。同样的,我们在对待孩子心理或者心灵挫折时,同样应该积极面对和处理,而不是采取消极躲避的态度。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伊夫•邦廷(Eve Bunting),美国当代最具价值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如今,邦廷虽已逾七十高龄,仍创作不断,她也是一位相当多产的作家,至今作品超过200本,1995年以《烟雾迷漫的夜晚》(Snoky Night)荣获凯迪克金奖。邦廷的作品种类多样,涉猎的主题丰富,以至于我们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她的特色,却每每都会为之动容,被她的故事深深打动。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邦廷是图画书界为数不多的因文字而著名的大师,她的作品,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深入到移民[微博]、无家可归者、战死者后代等社会不同层面,给孩子们展示不同的儿童生活。

文章关键词: 绘本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