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前不久,北京的一位黄女士给我们来电话说,她的儿子今年上小学五年级,平时表现挺不错,可最近她经常能听到孩子说一些不知从哪儿学来的童谣,像什么“现在学生真糟糕,个个都像韦小宝,捉弄老师有绝招,又能偷看又能抄”之类的话,她注意观察后发现,不少孩子中间流传着这些童谣,黄女士非常担心,自己的孩子学说这些,会不会因此而学坏了呢?
如今,在北京的一些中小学校园里,流传着不少根据古诗词或流行歌曲改编的童谣以及同学们自己编的一些顺口溜,这些童谣大都以校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并且诙谐易懂,容易记住,所以在学生中传播得很快,可是家长们听了以后,却表示了不同程度的担忧:
家长:童谣中也有些不健康的东西,比如说讽刺挖苦老师,对学生负担重有好多消极的东西在里面,对小孩成长不太有利。
家长:像小时候咱们学的歌谣,只不过是什么“一年级的小豆包,一打一蹦高”,就觉得挺好玩的,现在好像不是那么单纯,他(们)的想法有点太复杂了。
家长:孩子比较天真,他所看到的和学到的,他认为就是事实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这种东西他们还是少接触一些。
那么孩子们传唱的是什么内容的童谣,让家长们放心不下呢?生活记者在住宅小区和校园内,分别对不同学校的学生进行了采访,几乎每个孩子顺口都能说出几句来:
学生:一分二分我常得,三分四分阿弥陀佛,一百分我从来没得过。
学生:一看试卷,两眼发呆,四肢无力。
学生:春天不洗澡,处处蚊子咬,夜来大狗熊,谁也跑不了
这些童谣让大人们听起来,真是又可气又好笑,那么孩子们为什么喜欢传唱呢?
学生:就是平时同学一块儿说高兴了,有时候说两句逗逗乐
学生:说着玩,逗别人笑。
学生:因为他们编得比较可笑,所以大家比较爱说这些。
学生:我觉得就是一种娱乐吧。
孩子们认为,他们说这些童谣,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不过互相之间说着好玩而已,但他们也许没细想,其中一些童谣把学校和老师作为挖苦对象,充满着厌学情绪,对此,老师们又会怎么看呢?
教师:太复杂的思想或对老师恶意中伤这种语言,对学生还是不太有益的。
教师:作为老师来讲,如果出现了有(童谣流传),说明学生中有一定问题,针对问题要实事求是地解决。
教师:孩子的心理受到压抑,宣泄一下自己的情绪也是正常的,给予理解吧。
不过,对于老师和家长担心他们说多了童谣,会因此而受到一些不良影响,孩子们并不以为然。
学生:我们觉得好玩,估计老师也该觉得好玩吧,家长听见该笑了。
学生:我们大家说这个就是为了逗乐,觉得开心一下,过几天就完了,都忘了。
学生:我觉得你不按它那么做,只是平时说一说,没什么关系的。
根据今年年初,《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这些五花八门的校园童谣,正在逐渐成为一种校园亚文化现象,它从侧面反映出了孩子们对现实生活的感觉,虽然听起来的确有消极的地方,但却是一种儿童的自然心声,应当引起成人世界的特别关注。那么,在中小学校园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童谣呢?
沃建中(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副教授):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因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好幻想、好创造的一种想法,他可能用现成东西来改编这些东西,本身也是他好玩或者感兴趣或者自由发挥的一种方式;第二个可能是他在学习当中,感到对学校有一些不满,有一些压力,这种压力他没地方发泄,他用这种方式来改变发泄一下,就产生这种对学校不满的童谣。
据了解,这些校园童谣主要是在8~16岁的中小学生中间流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纯粹搞笑的,有一类内容比较低俗的,还有一类学习负担重发牢骚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童谣在校园中的流行呢?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校园童谣是儿童对自己生活的一种表达,我们不能因为它好听或不好听而不准他表达。比如说,现在孩子唱的很多,负担很重,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每天睡的最晚的人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这都是发牢骚,但发牢骚之后,心理会轻松一点。
沃建中(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副教授):首先老师和家长在心态上要正确引导,既要肯定他们比较好的地方,同时也不要给他们上纲上线,要引导过来,这样可能比较好。
尽管教育部门一直在提倡给学生“减负”,但由于面临各个阶段升学的竞争,学校和家长都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施加压力,这也是中小学生们心理负担重的原因。而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小学则在抓德育工作的时候,就把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放在了首位,积极帮助孩子缓释精神压力。
郑亚伶(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小学校长):我们主要给学生提供的场地、空间比较大,结合着社会上流传一些不健康的童谣,让孩子写出自己的诗集来,这样他们就把精力放在了创作上。
苏州街小学通过让孩子们自己写诗,提倡创作健康而又受欢迎的校园新童谣的做法,既满足了孩子们的创作欲望,又使同学们的心理压力得到了很好地释放,也使家长不必再为孩子学唱不健康的童谣而担忧。
主持人:对于校园流行传唱童谣这样一种现象,不仅是北京有,在上海、西安等很多地方的学校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有些老师和家长不了解这种现象的存在。而事实上,校园童谣流行的背后到底是什么?说到底还是一个教育问题,对纯粹搞笑的,我们可以随孩子说去;对内容较低俗的,要告诉孩子远离;而对学习负担重发牢骚的,则要求家长和学校能多给孩子一点自由空间,多了解一些孩子,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只有这样,我们听到的被认为负面影响比较大的歌谣可能就会越来越少。
(记者:柴哲宏)
   订实用短信,获赠超大VIP邮箱、个人主页、网上相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