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高考是命运之神安排每个孩子不得不经过的一道门槛,那么考研就是一个成年人对自己命运的一次主动选择。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这些是近几年考研急骤升温的主要原因。从总体上看,研究生连年扩招、考研热潮持续升温无疑是一件好事,然而,正如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一样,考研热所暴露出一些问题,同样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
思考一:素质教育
目前的研究生招生考试,仍然是“一考定终身”,“考研族”们仍遵循着背诵大法加题海战术。去年考研期间,《江南时报》刊载的一则消息引人深思:考研第一天上午,一名南京大学考点的女学生进入考场却找不到自己的座位,当时她没有想到向监考人员反映情况,而是跑回家去喊爹妈帮忙!等她父母赶到时已是11点钟,她也由此错过了这次考试机会。这样的事例虽属个别,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现代“考研族”大多是独生子女,长期处于艰苦的应试教育及父母过分的溺爱之中,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缺乏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培养出这样的高学历“人才”,他将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如何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喊了多年的素质教育,在一成不变的考试体制面前,却显得那样脆弱!我们是要培养出一个只会背课本的书呆子,还是培养出一个能适应现代社会各种挑战的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这是摆在中国教育界面前的严峻课题。
思考二:急功近利
在热热闹闹的考研潮流中,各人的考研目的大不相同。以提高自身素质为目标的人有之,为学历证书,为工作调动,为户口落实,为增加筹码,为改换专业的亦大有人在。近年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和教育质量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质疑,中国青年报曾刊登的一篇研究生自述文章《真不好意思,我是研究生》,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震动。这篇文章充分说明,在许多研究生身上弥漫着浮躁、浅近、轻飘的学风,研究风气淡薄,思考能力下降,缺乏真才实学、没有独立见解。很多研究生连一篇毕业论文都不愿意(或者不能)独立完成,而是去抄、去买,他们所获得的学历、学位,有多少水分可挤呢?以社会需求为杠杆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从大处着眼,从长远考虑,基础学科的研究、长线学科的发展却容不得忽视。应用学科和基础学科的齐头并进才是惟一正确的选择,急功近利所带来的虚假繁荣势必导致社会发展的力度匮乏和后劲不足。要扭转“考研热”中的这一现象,有赖于人们认知观念的更新,更依赖于教育体制和社会机制的进一步调整。
思考三:巨大商机
是热潮总会有商机,每年几十万“考研族”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商业利润。据统计,去年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47万人,一名考生的平均费用在2000元左右(包括报名费、教材费、辅导费、住宿费等),即去年约有9.4亿元的资金流向了“考研市场”。今年各地研究生的报考人数已达62.4万,比去年又大幅提高,如北京市的报考人数达11.7万,比去年增长了39%之多。
在“考研市场”中,各种校方或民间的辅导员、各类辅导教材的编写者和出版商、各考点附近的大小旅馆餐厅等都能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分到一杯羹肴。考研成了不轻的经济负担,已成为不少“考研族”的感慨,明知挨宰,事到临头却不得不乖乖就范,是他们的共同心态。各类辅导班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干着欺骗诈财的勾当;各类辅导教材内容陈旧、重复,照搬照抄;考点附近的旅馆餐厅在考研三日临时提高价码;录取工作中的徇私舞弊……如此等等,一次考研经历,让考生们看到了社会上惟利是图之种种,这对于“考研族”(特别是还未走出校门的应届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规范“考研市场”,给考生们一个良好的应考环境,是有关部门今后应当努力做到的。
回顾近几年持续不断的考研热潮,在热烈评价其积极意义的同时,再做一些冷静的思考,也许更有助于它的健康发展。(晏扬)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新浪短信+新东方在线=新新随身英语系列短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