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气预报 新闻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考研政治复习指南 > 正文

2003考研辅导:政治理论热点难点(一)

http://www.sina.com.cn 2002/10/09 11:22  考研人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回顾中国共产党80年的光辉历程后,把"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作为我们党首要的最基本的经验加以强调,科学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深刻地说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
的一切胜利,都是在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取得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考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掌握:

  首先,考生要懂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内涵的区别: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讲的是一种原则和方法,是一种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必须同本民族实际相结合;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讲的是一种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最终形成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必须具备这样三个要素:第一,它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它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第二,它必须继承我们中华民族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融入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优秀思想,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第三,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凝聚着全党和全体人民的智慧。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它们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科学内涵的最新概括。

  其次,考生要学会从学科知识点方面综合这个问题。要把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和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几个知识点结合起来进行复习。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的问题,考生要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实现中国化的,要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在哪些方面具有指导作用"。(参见《参考书》第6页、《应试精华》第13-14页)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和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的问题,考生要与"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结合加以充分阐述,说明中国革命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只有有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才有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中国共产党,才逐渐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毛泽东思想,才能为中国革命开辟胜利的道路。因此,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任何阶段和各个领域都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考生也要懂得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独创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进而懂得如果我们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或者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因此对这一知识点考生要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以及在新时期如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此外,《考试分析》还要求考生适当了解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述。(参见《应试精华》第164页)

  关于"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问题,考生要结合江泽民《七一讲话》的精神和内容,结合"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加以理解,使考生懂得: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建设,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也不可能为我们提供具体的答案,别国的革命和建设没有也不可能为我们提供现成的经验。要使考生进一步分清"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和"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的严格区别,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意义。因此,我们只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地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此外,还要把"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结合起来加以理解。(参见《应试精华》第8页)

  1.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各国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因此,马克思主义对各国无产阶级的实践具有根本指导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及中国的优秀传统相结合,使之具有中国的作风、气派,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形式表现出来并获得发展,为中国人民掌握,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前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人民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变革旧中国的需要;中国工人阶级兴起和五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则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根本的前提。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根据

  中国共产党80年的历史经验深刻地说明,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将其正确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根据。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强调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必须在新的实践中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实际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在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讲话》反复强调,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要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前进,要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讲话》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键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去观察当今世界,观察当代中国,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不断开拓前进。"

  5.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七一讲话》开宗明义地指出:"人民总是在社会矛盾的运动中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人民也总是历史活动的实践和比较中,不断寻找、揭示和发展指导自己前进的真理。"《七一讲话》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

  6.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并成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作出了永垂史册的重大贡献。

  (2)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同志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以此为出发点,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的问题,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3)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站在世纪之交的时代高度,总结历史,观察现实,针对问题,前瞻未来,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新的理论概括,它深化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进一步回答了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它作为新世纪党的行动纲领,必将对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发挥重要指导作用。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

  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万能的教义,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这是指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各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所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事业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但是由于各国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千差万别,各具特色,这就要求各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本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从事革命和建设的思想武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认识的工具和行动的指南。

  其次,坚持把科学的理论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需要。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仅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而且会导致严重的失误,贻误革命和建设事业。

  8.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第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正确结合。

  第二,增强全党的总体理论素养,提高全党的总体理论水平,为实现这种结合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三,从中国最大的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大局出发,从全局着眼,紧紧抓住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中最大的实际来观察和思考问题。

  第四,始终站在时代的高度,树立世界眼光。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精神,紧跟随时代步伐,反映时代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不断融入新思想、新观点。

  第五,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创新精神。自觉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侄梏中解放出来;坚持科学态度,大胆进行探索,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9.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首先,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七一讲话》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都为我们作出了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创新的光辉榜样。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同教条主义倾向作斗争并在斗争中创立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同志经常告诫全党"要分清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和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要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在党的历史上,"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正是由于毛泽东同志同这种"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才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其次,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有生命力。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行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墨守陈规、不求发展的教条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大敌。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既要坚持,更要发展。在坚持基础上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这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自马克思主义延生150多年来,实际生活变动之剧烈和深刻,是空前的,也是人们难以预料的。如果不尊重生活,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就会因为脱离实际而僵化,就不能顺利前进,甚至会发生失误。我们党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遇到什么问题最终还是恢复、坚持和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特别说明:由于研究生入学考试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研消息可能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短信和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考研政治复习指南 专题
 相关链接
新书试读:《政治理论应试精华》(二)(2002/08/30/ 14:33)
新书试读:《政治理论应试精华》(一)(2002/08/28/ 15:42)
如何使用高教出版社出版的考研政治类图书(2002/07/29/ 13:53)
政治首轮复习: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2002/04/30/ 10:45)
2002年考研政治理论试题评析与启示(2002/04/24/ 12:53)
· 百变铃声千变酷图 5元轻松拥有!
· 2002年西湖博览会短信服务
· 欢迎订阅欢乐英语系列短信
· 下载鸟啼铃语 获彩屏手机
· 越洋短信 万里传情
· 恐怖图片鬼怪铃声--万圣节狂欢夜
头条新闻
(30元/月)
体育新闻
(0.2元/条)
非常笑话
(0.5元/条)
两性学堂
(0.5元/条)
你的手机: 手机密码:   > 快速获取密码
图片  铃声  言语  自写短信  游戏  订阅分类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联通手机购买个人家园,百分百中奖!


下鸟叫铃声获手机
每月5元铃图随心换
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我的野蛮女友》
[周华健] 忘忧草
[林志炫] 单身情歌
更多精彩铃声>>









诺基亚   西门子
摩托罗拉 三星
阿尔卡特 松下
爱立信   三菱
更多精彩图片>>



分 类 信 息
:职业经理培训首选 
   珠江绿洲新鲜生活
   美国林肯大学MBA
   云豹吉普首汽专卖
   清凉盛景山间别墅
   美容美发瘦身减肥
:网上攻读MBA学位
:完美学涯华申留澳
   游山玩水赢大奖!
:淄博腰腿痛专科
:项目管理资质认证
:十佳楼盘网上展会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