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正荣
电话那端是一个男孩怯生生的声音:“蒋老师,我是一个还算用功的学生,模拟考试成绩在一个多月以前还都排在班上前十名。但最近几次测验,我的成绩总是一次比一次差。然而考完试后把考卷带到家里,不会做的几乎都可以做出来。我简直不敢相信卷面上是自己的字迹,考场上我的思维怎么会那样不可思议?高考就要来了,我真担心自己在这场重要的 考试中再出现这可怕的情景。您说我该怎么办?”虽然远隔千里,但男孩的焦灼之情已溢于言表。
他的这种现象就是学生在考试中常出现的“克拉克”现象。
“克拉克”现象是一种平时训练水平高、成绩好的运动员在比赛场上屡屡失常的现象。一位名叫克拉克的澳大利亚长跑健将,1963年至1968年曾17次打破世界纪录。他在其运动巅峰期曾经历过两届奥运会,然而却因发挥失常与金牌失之交臂。后来,人们便以他的名字来形容在重大比赛中的失常现象,包括体育竞技、学习考试中的发挥失常。
其实,“克拉克”现象并不奇怪。据心理学家测试,75%的学生临考前都有紧张、焦虑、恐慌等情绪。在精神压力、心理负担很重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该现象。
导致考试中出现“克拉克”现象的原因主要来自三方面:
1、外界干扰:当人们进行思维活动时,突然遇到新异或强烈的刺激,会使原来的思维活动受到抑制。如考场的严肃气氛、监考人员冷峻的表情或生硬的态度、父母的叮咛:“这可是人生的关键一搏,事关你个人的前途……”这些外来刺激都会给考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使思维运动受到束缚。
2、缺乏自信:有些性格较为懦弱、多次受过挫折的考生常常自我怀疑,即使面对有把握的问题也显得犹豫不决,不敢相信自己。他们倘若见到陌生题或难题则更是惶恐之极,方寸大乱。
3、大脑过度兴奋: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有一定限度,为了防止脑神经细胞过度受损,大脑会自动转入抑制,阻止回忆。有些考生考前开夜车,加上心理紧张,容易引起回忆反应暂时抑制。
那么怎样才能防止考场中出现这一现象呢?下面提出几条心理调适方法,仅供参考。
1、考前要增强自信,择要复习。考前复习要有所侧重,只要检查一下重点内容是否弄清就可以了。所谓重点:一是老师明确指定和反复强调的内容;二是自己最薄弱的、经常出错的地方。如确认这些方面已没有问题,就可以安下心来,并反复暗示自己“复习很充分,一定会考好的”。此时,家长要特别留意观察孩子,如发现孩子因自信心不足而过份紧张,则要给予鼓励,并巧妙暗示孩子——你一定会考好的。只有让孩子在十分自信的竞技状态下,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水平。
2、考前要睡眠充足,心情愉悦。有了自信心,考前的休息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切莫夜以继日的复习功课。用牺牲睡眠时间的方法准备应考结果往往会得不偿失。曾有一位考生常常复习到深夜,由于过度紧张和疲劳,几乎每次考试都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因此临考前要尽情放松,看看花草,散散步,听听音乐,打打球,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保持心境舒坦。同时家长要尽力为孩子创造一种和谐、轻松、愉悦、安静的家庭氛围,不要用言语刺激孩子,而应给予积极暗示:“你行,一定行!”让孩子充满自信地步入考场。
3、考试当天要合理安排,沉着镇静。A.吃早吃好。最好在考前一个半小时用完餐,否则会因血液过多供给于消化系统使大脑相对缺血,影响大脑功能的发挥。饭菜要清淡卫生,可选用高维生素、高热量的食物。B.欣赏音乐。出门前十分钟听听欢快活泼的轻音乐,既可使人心情愉快,又可活跃思维。C.适时到校。一般在考前二十分钟到达为宜。太早,增大偶发事件的可能性,极易破坏良好的心态。过迟,进入考试角色的心理准备时间太短,可能导致整场考试在慌乱中进行。D.缓行忌谈。在前往考场的路上,速度要慢,以免心跳加速。进入考场前不要与人交谈题目,以免将“胸有成竹“的良好感觉一扫而光。考完后不要对答案,以免因小失大。E.先易后难。拿到试卷后,通览一遍,做到心中有数。先做易解的题,这是应试技巧,更是增强信心的心理调适方法。每解一题便会增加一份自信,待思路流畅后再做难题。
如果在作出以上努力后仍出现“克拉克”现象,也不必惊慌。可先搁下试卷,做揉面等动作,或伏案休息片刻,也可采取深呼吸的方法慢慢呼气、吸气,同时放松全身肌肉。经过1-2分钟的练习,便能消除极度紧张的状态。
听了以上建议后,电话里那位男孩的语气似乎缓和了许多。他平静地告诉我已知道该怎么办了。在此,我想告诉所有面临高考压力的同学,考试是特殊的智力竞争,是考生智力、毅力和体力等综合素质的较量。如果都能像对待平时的考试那样以平和轻松的心态迎接高考,就一定能发挥出你们的最好水平!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